7月28日- 30日,北汽集團攜旗下一眾品牌于賀蘭山下舉辦為期三天的挑戰之旅活動,華夏出行作為北汽集團服務化轉型的標志性企業重磅亮相,生動展示了全出行場景生態圈的發展模式。本次挑戰之旅邀請到了眾多行業內資深專家、學者、媒體參與,而華夏出行這顆北汽集團冉冉升起的新星更是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
早在2017年極富戰略眼光的北汽集團就將目光聚焦于汽車后市場產業鏈的延伸上,提出大力支持和鼓勵華夏出行成為北汽集團戰略轉型的兩翼板塊之一,華夏出行作為北汽集團由傳統型制造企業向服務制造型、創新型企業轉型的重要抓手,自成立以來,就定位于全出行產業鏈,以汽車產品為紐帶,將分時租賃、城市物流、越野自駕服務以及商旅服務等幾大業務板塊串聯并形成板塊間的互相引流、轉化以及提升。就連輕易不肯夸人的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都不禁感嘆:“華夏出行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特色,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模式!”。
“戰爭”從未停止,出行生態游戲再升級
在中國所有的山脈中,賀蘭山是唯一一個幾乎一直處于承領戰爭狀態的山脈,就像當代的出行行業一樣,廝殺從未停止,汽車產業如何重構價值,迸發新生機,已成為各大車企以及出行巨頭們拭待攻克的重要問題。從目前整車制造企業所延伸開展的出行業務范圍看,基本通過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將觸角延伸至網約車或者分時租賃領域,僅成為整車輸出的自有渠道,而并為真正形成傳統車企的業務突破。而華夏出行進軍汽車后市場,先期以分時租賃作為起點,通過擴充自有平臺服務空間,縱深建造出行產業鏈,在實現自有出行生態閉環的降本增效同時,打造了一個完整的大出行概念。
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在全國近百家核心媒體面前曾指出,誰說出行行業就要大規模投入資金,就一定難以盈利,只能以補貼和價格戰奪得江山?華夏出行在成立短短兩年的時間里,有些業務已實現盈利,華夏出行摒棄資本市場以資金換規模的思維,以穩中求進,進中求快,快中求好的經營理念,通過B端業務實現盈利,供給C端市場流量增長,長短線互補共振,實現出行業務的華夏出行“范兒”。
重構汽車產業價值,看華夏出行縱深賦能
截止2019年上半年,華夏出行分時租賃明星品牌摩范出行總體投入車輛4萬臺、運營城市49個、注冊會員350萬人,已經穩居行業前端主流陣營。清晰有力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幫助華夏出行在國內大部分出行品牌巨額資金投入且虧損的情況下,有望通過自造血方式基本實現盈利。諸多現象和數據表明,華夏出行已經做好了成為出行行業頭部企業,引領出行行業前進的充分準備。
7月30日,因業績增長突出而備受關注的華夏出行分論壇更是吸引了眾多記者。北汽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夕勇親自參與華夏出行分論壇,向與會記者表達了北汽集團成立華夏出行的初心與希望。張夕勇強調到:“北汽集團要實現永續發展,必須要進行產業鏈條的延伸。北汽集團成立華夏出行,要聚焦汽車后市場業務,覆蓋出行全產業鏈,打造綜合出行服務商。未來北汽集團將集合優勢資源,全力打造華夏出行成為出行行業的頭部企業,實現汽車規模最大、品牌影響力最強、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最先進三大目標。為此,華夏出行必須實施五大舉措:一是明晰業務規劃,二是深挖增值業務,三是打造數字化平臺,四是優化體質機制,五是發展二手車業務。有效規避渠道端與客戶端的交易低頻、行業價格戰和服務體驗導致的用戶流失等行業焦灼問題。華夏出行未來必將能夠承擔起北汽集團服務化轉型的戰略重任。”
張夕勇這一觀點,與華夏出行未來發展規劃不謀而合,未來,華夏出行仍將依從集團整體戰略思維繼續奮勇發展,在優化運維模式、大力推進保險方式的改革、完善租還網點的便捷性、產品的優化與迭代等精細化服務的打造方面持續發力,用出行行業的商業邏輯和價值鏈邏輯優化傳統汽車產業交易價值鏈,縮減汽車全生命周期衰退曲線,打造可循環產業周期新生態。通過擁抱高價值用戶數據,結合自身情況深度分析出行區域社會經濟狀況、用戶行為及消費偏好以及城市運力分布等行業生態數據,建造“一鍵下單”的全方位智能化出行服務平臺。以聚焦各業務板塊融合發展,整合和調動自有資源及優勢,深耕各個核心環節為根基,全力構建“出行+增值服務”的生態圈,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優質出行服務,全面開啟華夏出行高質量發展的2.0時代。
雖然目前市場環境競爭激烈,但相信憑借北汽集團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以華夏出行鐵血軍團的執行力,定能不負使命,圓滿完成戰略轉型使命。華夏出行將重點卡位大出行行業的智能化與新能源化雙賽道,降低運營成本投入,優化用戶使用體驗,聚焦高質產品創新,實現出行行業快車道的占位與立新。
華夏出行將堅持“以人為本、堅守初心”的原則,以“精細化運營、精細化管理”為指導思想,以“聚精會神抓收益,千方百計控成本,堅韌不拔做精細”為行動指南,以“引流、轉化、提升”為抓手,給用戶帶來高品質的出行生活,引領出行領域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時需注明出處:全時財經 - http://www.clothingreviews.net/auto/20190801/580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