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險資投資收益實現穩步上升,主要得益于以上證50為代表的大盤藍籌行情的帶動,險資股票投資收益較好。”一位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部人士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今年以來,在補足監管短板的背景下,險資投資更趨理性。同時,在今年上半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大幅波動期間,主流險資已成為逆周期投資和穩定市場的基石,維護金融市場安全穩定的作用不斷增強。
快進快出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今年以來,為防范金融風險,規范險資投資行為,保監會出臺了系列監管措施。目前來看,保險資金運用回歸穩健投資、審慎投資和價值投資,激進投資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
另外,與近兩年中小險企充當主力在二級市場頻頻舉牌不同的是,今年險資的投資風格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主要以參與定增的形式投資上市公司。以中國人壽為例,今年3月底,中國人壽參與認購京能電力非公開發行股份,耗資近30億元;8月中旬,中國人壽又斥資216.99億元認購了中國聯通非公開發行股份。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室副主任、教授朱俊生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是此前對股權投資實施的強監管政策的結果,高負債成本驅動下的激進投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制,險資開始回歸理性,以善意的財務投資為主,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在防風險和強監管的主基調下,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和穩健投資正在逐步成為常態。
今年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險資的權益類投資占比仍然實現穩步回升的態勢。
保監會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保險資金的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為19780.42億元,占比13.46%,較9月末的12.86%抬升0.6個百分點。
朱俊生認為,這主要和今年以來股票市場出現的結構性變化有關,使得險資權益類投資收益大幅增加,并成為保險資金運用收益出現較大增長的主要因素。未來險資在權益類資產的比例取決于資本市場的制度改革及其給險資帶來的收益。從成熟市場經驗看,權益類資產是險資的重要投資品種。
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徐承遠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保監會加強對險企資金運用的監管,險資權益類投資將更加理性,在二級市場上快進快出行為得到遏制。目前,險企在二級市場上的投資多屬于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短期內出現大幅增持或減持行為的可能性較低。
徐承遠進一步表示,未來隨著保費收入規模的穩定增長,保險機構資產配置壓力加大。另外,隨著宏觀經濟的持續向好,股票市場藍籌股業績增長明確,具有較強的投資吸引力。
從權益類的投資范圍來看,他表示,業績較好的藍籌股和具有協同戰略意義的成長性股票或將繼續受險資偏愛。近年來,與險企業務交融的醫療、健康、人工智能、養老、基因等行業股受到險資青睞。
平安證券分析師繳文超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行業資金運用收益率為2.56%,第三季度持續受益于藍籌行情收益率上升至3.97%,但是,股票市場波動影響短期收益,而長期投資收益更多受到利率影響。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由2016年年底開始逐漸上行,下半年以來上升趨勢更為明顯,目前已經到3.9%以上,未來行業投資收益率有望隨著利率中樞的上升而持續回升。
加大扶持實體經濟力度
今年4月份以來,保監會頻發文支持險企加速回歸保險保障的同時,充分利用自身期限長、規模大、現金流穩定的獨特優勢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在服務實體經濟中,險資的優勢在于,保險資金通常期限較長,規模較大,穩定性較高,是比較理想的長期資本金來源。”朱俊生表示,據統計,我國7年以上壽險保單占比超過70%,這就要求這部分資金要與長期投資項目對接,否則就會產生再投資風險。
但他同時表示,在服務實體經濟中,風險控制非常重要,對于債轉股、PPP等新領域尤其如此。這些領域的投資在信息獲取、估值定價、行業研究以及法律運用等方面都要求較高,目前險資在該領域的風險識別、控制和管理能力都有待提高,所以險資參與這些領域仍需謹慎推進,同時也需要儲備相關的人才。
另外,險資的投資范圍有望進一步拓寬。保監會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任春生日前表示,要研究拓寬保險資金運用參與大宗商品以及長租公寓等領域,進一步優化保險資金配置。
朱俊生表示,中國保險資金運用監管對投資渠道和投資比例實行雙重控制,在這樣的監管安排下,保險機構配置資產的空間和靈活度受到一些限制,需要不斷隨著形勢的變化對投資渠道(包括投資比例)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和條件的變化,實現保險資金的多元化配置。這有助于保險機構分散風險、促進風險收益平衡、提升市場競爭力。比如,大宗商品屬于另類投資,可以進一步拓展另類投資的品種。而長租公寓屬于保險支持實體經濟以及住房市場改革的新領域,與保險資金特別是壽險資金的長期性特征契合。
“在探索新的投資渠道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保險機構的風險管控能力。”朱俊生說。
保監會此前對《中國保監會關于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貫徹落實情況進行了階段性評估,評估結果顯示,保險行業加快回歸本源,做強主業,保險保障供給能力顯著提升,進一步凸顯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保險資金激進投資得到有效遏制,保險資金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和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得到彰顯。截至2017年8月底,險資累計通過基礎設施債權計劃、股權計劃等方式,直接服務實體經濟重大建設項目金額超過4萬億元。
(傅蘇穎)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