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銀行卡被盜刷、買理財遇飛單的案例屢見不鮮,金融消費者維權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
本報記者 李致鴻 北京報道
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截至2月28日,四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已經悉數披露1月保費數據。其中,中國人壽(27.120, 0.26,0.97%)原保險保費收入1268億元,同比下降21%;平安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1152億元,同比增長21%;太保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502億元,同比增長24%;新華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186億元,同比增長10%。
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平安人壽與中國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差距僅116億元左右,壽險江湖“武林盟主”寶座爭奪進入白熱化;另一方面,太保壽險穩扎穩打,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奪冠,上演價值轉型逆襲。
近些年來,中國壽險市場發展跌宕起伏,無論是平安人壽,還是太保壽險,搶眼表現的背后都源自堅定地進行價值轉型,這一優勢在從嚴監管、回歸保障的趨勢下將進一步凸顯。
平安人壽“奪位”野心
事實上,平安人壽覬覦壽險江湖“武林盟主”寶座時日已久。2014年,中國平安(69.300, 1.54,2.27%)原本秘而不宣的“超人計劃”——壽險超國壽、產險超人保,隨著各項指標的突破性進展,逐漸浮出水面。
在此基礎上,平安人壽進一步提出了五年內成為“中國最大、最好壽險公司”的戰略規劃,“最大”即總保費規模的市場份額第一;“最好”則要求效益市場表現最優,反映在經營指標上,即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等值最高及客戶凈推薦值明顯優于同業。
在這一過程中,平安人壽加速發力。平安人壽的大個險業務雖在大中城市的經營能力可圈可點,但在農村、縣域市場卻與中國人壽存在一定差距。2016年,為加強在農村、縣域市場中的發展力度,平安人壽沿襲13年的區域事業部管理制迎來變革,原東、西、南、北四區事業部重新調整,轉為按一、二元市場及業務條線劃分的管理架構。
其中,變革的重點在于劃分了“一元事業群”和“二元事業群”。一元事業群包括9個中心城市以及11個經濟較發達且地級市發展較好的市或省份及地區;二元事業群包括另13個省份及地區,以及12個經濟欠發達省份及地區。
與之對比的是,由于業務結構不盡合理,中國人壽給平安人壽的迎頭趕上提供了機會。曾經一段時間,在中國人壽的全年保費收入中,躉交保費占有半壁江山,這意味著長期性業務占比低,導致續期保費占比低,最終連續多年保費收入徘徊在3000億元左右。
不過,中國人壽早已覺醒,并加速轉型。2016年,從分公司的角度看,中國人壽已有超50%的分公司實現個險隊伍和期交業務雙領先,即18家分公司實現了雙領先,5家分公司實現了單領先;從大中城市的角度看,中國人壽在100個重點城市中,超過50個重點城市實現了雙領先,還有一部分城市實現了單領先,90%以上城市與主要競爭對手的比值明顯提升。
太保壽險“蝶變”
太保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奪冠,實在情理和意料之中?;仡櫶垭U的價值轉型之路,2010年,銀保市場走到了轉型發展的十字路口,一邊是嚴厲的銀保新政開啟;另一邊則是占據半壁江山的銀保保費規模,看似大而不能倒,但是手續費率攀升、潛在業務風險逐漸顯露。
面對上述情形,太保壽險選擇放棄占比過半的銀保渠道短期躉交業務,推動銀保轉型,發展銀保保障型期繳業務;集中整合資源,大力發展個人業務渠道,推動新業務價值率更高的期繳業務發展。
轉型注定要經受風浪。彼時,太保壽險承受了一定的保費增長和同業對標壓力,保費規模、增長速度、市場份額和行業排名等指標相繼承壓。
2015年,太保壽險保費收入終于重回兩位數增長,2016年達到同比26.5%的增長,增速創歷史新高;新業務價值率從2011年的13.6%上升到2016年的32.9%;月均人力從2011年的29.2萬人增長至2016年的65.3萬人,人均新保保費收入從2011年的3199元增長至2016年的5084元。這意味著,太保壽險逐步形成了以大個險驅動保費和價值增長的良性發展模式。
在此基礎上,目前,太保壽險正在實施轉型2.0,包括傳統營銷模式的變革、營銷渠道發展質量的提升、業務結構的優化、資產負債的聯動、全面風險管控的強化等,值得期待。
靜待風云變。透過上市保險公司可以看到,壽險市場發展方式正在轉變,由躉交推動轉向續期拉動;增長動力正在轉變,由理財型為主轉向以養老、健康產品為主;競爭格局正在轉變,由大公司市場份額逐年遞減轉向重新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