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平臺方面,涉及非保險公司自營互聯網銷售平臺的投訴3821件,占互聯網保險消費投訴的88.80%,具體涉及127家各類網絡銷售平臺,其中,攜程網、支付寶、微信、淘寶等4家大型互聯網平臺的投訴占非保險公司自營平臺投訴的47.87%。
互聯網人身險悄然生變。
4月9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獲悉的數據顯示,2017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規模發展勢頭放緩,全年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383.2億元,同比下滑23%。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近年來互聯網人身保險規模保費增速的首次負增長。
在負增長背后,是業務結構的調整,包括萬能險和投連險在內的理財型業務大幅下降。此外,一向流量“堪憂”的保險公司自建在線商城(官網)出現起色,2017年全年通過官網所實現的規模保費占互聯網人身保險總保費的比重首次突破10%。
第三方渠道費用、價格“雙高”
根據上報至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統計系統的信息,2017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經營主體整體穩定,共有61家人身險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其中中資39家,外資22家。
從累計規模保費看,建信人壽以273.9億元位列首位,工銀安盛人壽、國華人壽、農銀人壽、光大永明人壽、國壽股份、平安人壽、弘康人壽、太平人壽和渤海人壽緊隨其后,共列前十,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273.5億元,占互聯網人身保險總保費的92.1%。這說明,行業集中度較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營互聯網人身保險的61家人身險公司中,48家通過自建在線商城(官網)展開經營,55家與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深度合作,其中47家采用官網和第三方合作“雙管齊下”模式。
一位人身保險公司副總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果保險公司放棄自建在線商城(官網),過分依賴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將使互聯網保險發展‘再中介化’,偏離了互聯網去中介化、低成本、信息透明的本質,既沒有達到降低保險公司負債成本的目的,保險產品價格也難以讓利于民,也弱化了保險公司和用戶的聯系,難以市場精準定價,所以應該平衡好保險公司自建網絡平臺與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之間的關系。”
某人身險公司互聯網業務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具有流量優勢。正因如此,某些知名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航空意外險合作的渠道費用高達90%,保險公司基本上是賠本賺吆喝。”
例如,眾安在線2017年年報顯示,其航旅生態渠道費用在凈保費收入中的占比達81.4%,賠付支出占比達18.2%,此兩項的成本率已高達99.6%,基本處于虧損狀態。
同時,前述某人身險公司互聯網業務負責人透露,“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銷售的航空意外險往往價格更高一些,因此利潤相對更為豐厚。”此外,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上訂購機票、火車票默認“搭售”保險行為亦是屢禁不止。
此前不久,深圳保監局發布《關于在線平臺“搭售”保險的風險提示》稱,近兩年來,通過某些在旅游平臺(OTA)或網上APP訂購機票、火車票時可能被默認勾選“搭售”保險。在線平臺默認勾選推薦的一些保險產品,通常未明確列明承保主體或代理銷售主體,未完整披露保險產品條款等相關重要信息,這種做法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等權益。
目前來看,互聯網人身保險的渠道結構仍舊呈現以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為主、自建在線商城(官網)為輔的發展格局,但是改變亦在發生。2017年全年通過第三方渠道實現規模保費1229.8億元,占互聯網人身保險總保費的88.9%,同比減少6.3個百分點。2017年全年通過官網所實現的規模保費153.4億元,占互聯網人身保險總保費的比重增至11.1%,首次突破10%,同比增長77.3%。
在官網流量上,2017年全年累計官網流量共達39.7億人次,同比增加98%。其中,平安人壽年累計流量30.7億人次,國壽股份年累計流量4.8億人次,太保壽險年累計流量2.3億人次。
互聯網保險投訴大幅增加
在互聯網人身保險規模保費增速首次負增長的背后,是業務結構的變化。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在各險種中,互聯網壽險共實現規模保費799.6億元,同比減少694.5億元,降幅46.5%,占互聯網人身保險總保費的57.8%,相較上年同期占比下降25.4個百分點。
其中,包括萬能險和投連險在內的理財型業務保費合計296.6億元,相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880億,降幅74.8%,占互聯網人身保險保費的比例21.4%,較上年同期占比下降44.1%。
此外,年金保險保費收入461.4億元,占比33.4%,成為第二大互聯網人身保險險種;健康保險保費收入58.9億元,占比約為4.3%;意外傷害保險保費收入模為63.3億元,占比約為4.6%。
不難發現,年金保險、健康保險發展勢頭迅猛,意外傷害保險發展潛力巨大。在健康保險中,費用報銷型醫療保險保費規模27.5億元,占比46.5%;意外險多為消費型保險,保險期間為一年期及一年期以下,銷量較高的交通意外險和旅游意外險非常貼合互聯網的場景營銷。
不過,隨著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在保險行業深度應用,涉及互聯網保險的消費投訴逐漸增多。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數據顯示,2017年,原保監會及各保監局共接收互聯網保險投訴4303件,同比增長63.05%。互聯網保險消費投訴反映問題主要集中于銷售告知不充分或有歧義、理賠條件不合理、拒賠理由不充分等。
銷售平臺方面,涉及非保險公司自營互聯網銷售平臺的投訴3821件,占互聯網保險消費投訴的88.80%,具體涉及127家各類網絡銷售平臺,其中,攜程網、支付寶、微信、淘寶等4家大型互聯網平臺的投訴占非保險公司自營平臺投訴的47.87%。
一些保險消費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網上投保后,理賠手續繁瑣、拒賠認定不合理、退保申請處理不及時、捆綁銷售保險產品、未經同意自動續保這些問題時常發生。“一些小額互聯網保險,如延誤險、運費險等,在線上銷售、理賠相對方便,但還有一些保險產品比較復雜,涉及金額也較大,銷售、理賠起來還是有些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指出,保險公司要自覺遵守相關規定,不能夸大保險產品的保障范圍、投資回報率、隱藏免責條款等行為;監管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在互聯網保險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檢查、處罰力度。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