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稅延養老險,這個可以有)
不同收入人群年度“延稅”額度為0元至5400元
——稅延養老險,這個可以有(熱點聚焦·你的養老錢放在哪兒?②)
人民視覺
財政部等部門日前發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自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試點期限暫定一年。
我國為什么要開辦“稅延養老險”?這一險種能多大程度利好普通百姓?保險業為此該做好哪些準備?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用稅收優惠政策,夯實養老體系“第三支柱”
居民投保稅延養老險時,所繳納保險費允許稅前列支,養老金積累階段免稅,退休后領取養老金時再繳納
推出稅延險這項惠民政策,不僅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承諾,事實上也已經在業界論證了10年之久,連續多年成為全國兩會熱點話題,而今政策終于靴子落地。專家普遍表示,這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建設向前邁進的一大步。
1999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0%。到2017年底,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2.4億人,占比已經提高到17.3%;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1.58億人,占比上升到11.4%。老齡化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大新挑戰。
這么多的老齡人口,養老問題如何解決?目前,中國的養老保險體系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政府“兜底”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第三支柱是個人商業保險。專家指出,目前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費占比達90%,第二、第三支柱保費占比合計10%,明顯太單薄。
世界銀行建議,如果退休后生活水平與退休前相當,養老金的替代率需要達到70%以上。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目標替代率(退休金/退休前工資)在60%左右。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養老保險模式,主要是靠“第一支柱”支撐,可是這個“第一支柱”是政府兜底的基本養老保險,其保障水平跟退休前的工資收入相比有很大“落差”。要彌補這一差距,還需要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發力。
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是由保險公司等機構承保、運營的一種商業養老保險或養老基金,屬于“第三支柱”。居民投保該險種時,所繳納保險費允許稅前列支,養老金積累階段免稅,退休后領取養老金時再繳納。
“以減稅促養老”也是國際上的成熟做法。比較典型的是美國的“個人退休賬戶IRAs”——人們在退休前,定期投資一部分錢進入該賬戶,繳費和資金收益都可減免稅,退休后便能從中領取養老金。截至2014年底,大約34%的美國家庭擁有IRAs賬戶,資產規模高達7.44萬億美元,占養老金總資產的30.19%,占家庭金融資產的11%。
“稅延養老金融產品可以與社保體系形成完美互補,為個人提供除了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以外的個性化保障選擇。”太平洋人壽董事長徐敬惠認為,保險機構不僅能提供稅延養老金融產品,根據不同客戶的保障需求和健康狀況,靈活設計相應產品與之組合,還可以根據客戶的身體情況和生命周期變化,靈活調整給付額度和給付方式,提高抵御風險能力,保障個人生活品質。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此前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中城市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報告》結果顯示,如果國家推出稅延型養老保險,36個大中城市有購買意愿的職工人數比例將達到57.8%。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甘為民說:“降低個人稅務負擔,加之不同生命階段邊際稅率差異,將極大刺激個人養老意識的提升。個人稅延養老險可適應不同群體風險偏好和保值增值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個人養老金替代率和養老質量。”
數據顯示,1%的稅率變化會引起養老金21%的反向變化,即每人少收1元稅費,就可以建立20元的養老保險。稅收政策對整個社會做大養老保險“蛋糕”的杠桿作用十分明顯。
累計個稅稅率達10%的消費群體就適合購買稅延險
以2017年度上海市職工平均工資計算,個人購買了稅延養老險后,個稅降幅為26.43%
“現在身體好,在大城市肯吃苦就能多賺錢。以后年紀大了還是要回老家,我正琢磨著趁收入高的時候給自己買一些養老保險。”在北京藍色港灣做服裝導購員的孫小盈月收入8000多元,她關心稅優政策到底能給自己省多少錢。
根據試點通知,個人繳費稅前扣除標準,就是指個人用來買符合國家規定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錢,上限按月收入的6%計算,最高不超過1000元。對于取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的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投資者、合伙企業自然人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經營者,稅前可扣除部分也是按當年應稅收入的6%計算,最高不超過12000元。
業內人士測算,當月收入超過16666.67元這個臨界值時,稅前扣除限額將是不變的;換句話說,1000元就是我們可享受稅延優惠的最高繳費水平。
購買稅延養老險到底影響多少所得稅?
據上海市人社局數據推算,以2017年度上海市職工平均工資7132元計算,扣除五險一金1248.1元后,應稅工資5883.9元,個人所得稅為133.39元。實行個人稅延養老保險試點后,如果個人購買了該保險,應稅工資可再扣除427.92元,即5455.98元,按此計算的個稅為98.09元。與此前相比,減少35.3元,降幅26.43%。
曾擔任泰康養老和生命人壽總精算師的婁道永算了一筆賬:在繳費階段,不同收入人群年度“延稅”額度為0元至5400元之間。
看賬戶積累,按30周歲起繳納、60周歲一次性領取養老金計算,并采用4.5%作為賬戶累積利率,對養老金收入按照7.5%一次性繳稅。可以算出,職工月收入為7132元,30年共可少繳稅1.54萬元。若職工月收入為16666.67元及以上,30年共可少繳稅9萬元。
“上述數據沒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畢竟現在的1萬元和30年后的1萬元購買力是不一樣的。”婁道永說,如果投保者在60歲時不一次取走養老金,而是用賬戶資金再次購買躉交即領的轉換年金,那么如今月收入7132元的職工,每月可領取養老金1627元;月收入16666.67元及以上的職工,每月可領養老金3803元。
可見,稅延限額內投保,收入越高實惠越多。
泰康保險集團執行副總裁兼泰康養老董事長李艷華認為,參照7級個稅累進稅率,累計稅率達到10%的消費群體就適合購買稅延商業養老保險。
按照這個標準,孫小盈月收入超過了8000元,屬于適合購買稅延養老險的群體。“不過這個政策什么時候能推廣到全國呢?”她問記者。
婁道永分析,目前上海市、蘇州市60歲以上人群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達31.57%和25.21%,老齡化情況相當嚴重。福建情況相對較好,為13.73%。“先在這三個地方試點,有利于探索后續推廣經驗。”他說。
根據《通知》,試點期限暫定1年。試點成熟后,總結經驗,再在全國鋪開。
讓老百姓養命錢保值增值,監管制度是安全墊
產品將以穩健型為主、風險型為輔,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未來應當設法使這項政策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
雖然是一項惠民政策,但是相較目前市場上其他理財手段,稅延險的“增收效應”并不明顯,普通居民對其關注度也不高。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等機構開展的一項調查問卷顯示,人們在養老儲備工具選擇上,仍傾向于銀行存款、理財等渠道,比例為62.2%;選擇個人稅延型養老險的比例僅為31.6%,主要原因是對這一養老手段缺乏了解。
如何使這項政策深入民心,夯實養老第三支柱?
延稅額度必須足以激勵投保——
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專家段家喜認為,目前最需要強化自我保障的人群,恰恰是以工薪階層為主的人群,未來應當想辦法使這項政策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
對于此次試點的優惠力度,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目前來看還算可以,但是隨著社會平均工資的提高和增加,應該進行動態性調整。“要是不調整,過幾年它的激勵性就會逐年衰減。”
“隨著試點工作推進和人民養老需求提升,延稅額度也可能逐步做調整,美國的個人退休賬戶1976年推出來時額度也只有每年1500美元,經過6次調整達到了每年5000美元,成為40年來美國養老金資產持續增長的主要來源。”李艷華認為,可以預見,我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稅延養老政策中受益。
產品必須滿足多樣化需求——
在設計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總體思路上,監管部門此前曾表示,要堅持 “收益保證、長期鎖定、終身領取、互助共濟”的設計原則。專家預計,該項政策如果能撬動“第三支柱”,將帶來1800億元左右的保費增量。目前,三地保險公司正在緊鑼密鼓研發產品,部分保險公司日前表態,產品將以穩健型為主、風險型為輔,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
風險管理必須到位——
“產品要安全透明并有一定的可選擇性。”段家喜說,資金安全是產品設計的底線,要確保老百姓養老資金保值以及合理回報。投保繳費、產品收益、保險公司的收費等信息要清晰透明,可隨時查詢,防止銷售誤導。消費者在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中自主選擇產品,也可在不同公司之間轉移產品。
“保險公司必須做好資產配置,養老金管理90%的業績由資產配置決定,如何實施資產配置尤其重要。其次要做好風險管理,養老金的最終目標是長期的復合增長率,但是過大的波動會損害長期收益,這就要求組合的風險要分散。”甘為民說。
“稅收制度是發令槍,交易制度是保證線,監管制度是安全墊。”段家喜表示,參與人享受了稅收優惠政策,其行為就應該受到約束。“對中途退出要有限制,保證資金未來用于養老。在一些國家,中途領取要繳納10%的罰款,或者規定一定比例的資產只能退休時躉領。此外,還要強化財稅、銀行、保險、人社部門之間的政策協同,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框架,推動立法,細化監管,嚴格市場化投資管理,確保老百姓的‘養命錢’安全增值。”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