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保險業保費首現負增長 業績指標正負極座次微妙騰挪
本報記者 李致鴻 北京報道
一個行業的運行,起起落落總有新故事。
5月15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2018年1—3月保險業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1.41萬億元,同比下降11.15%,這是近年來首次出現下降。賠款和給付支出3268.32億元,同比下降1.11%。資金運用余額15.2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3%。總資產17.2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84%。
根據多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反饋的情況看,在人身險公司業務結構調整中,新業務下降將對營銷隊伍、現金流和續期保費等產生影響。目前,“價格戰”的問題廣泛存在于保險業內,非車險領域這一問題也日漸抬頭。
新業務下滑或將有后遺癥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1—3月,規模保費收入排名前十的人身險公司分別為國壽股份、平安人壽、安邦人壽、太保壽險、富德生命人壽、華夏人壽、泰康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新華保險,分別為2614.33億元、2268.21億元、959.88億元、942.90億元、771.25億元、646.53億元、642.26億元、588.57億元、563.21億元、415.60億元。
其中,國壽股份、安邦人壽、華夏人壽、泰康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規模保費收入增速為負,分別為-6.81%、-49.26%、-13.02%、-6.44%、-17.47%、-4.70%;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富德生命人壽、新華保險規模保費收入增速為正,分別為24.64%、15.95%、14.85%、6.10%。
從上觀察,可以發現受產品結構調整、銀行理財收益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原本“開門紅”的規模保費收入出現調整性下滑。其中,新業務下滑對人身險公司的影響值得關注,不少人身險公司為此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對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新業務下滑對人身險公司有多方影響,比如營銷員收入下滑,導致留存率下降,影響隊伍穩定;在滿期給付與退保總量雙重壓力下,部分人身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存量較高,現金流出壓力較大,而新增業務下滑,流動性則更為緊張;將對今后的續期保費增速帶來影響。
當然,不同人身險公司受到影響的程度不同。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5月10日召開的保險行業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提出,回歸保障不是簡單的產品切換,而是從多方面對保險公司提出更高要求。一是發展保障型產品對保險公司風險定價、數據收集等方面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二是保障型產品報銷、給付的頻率高,對運營服務能力提出新要求。三是對營銷渠道提出更高要求,部分保險公司對合作銀行缺乏主導權,部分保險公司營銷員人均產能較低,銷售長期、期交保障型產品能力不足。
此外,一位人身險公司資深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整個行業似乎更多的是在談轉型成效,但事實上壓力和風險不容忽視。“例如,在當前利率上升的背景下,儲蓄型保險產品吸引力減弱,激勵的競爭使保險公司提高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由于保障型保險產品期限較長,預定利率提升后將鎖定較高的長期負債成本,如果未來利率下降,人身險公司將面臨利差損風險。”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