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欧美日韩亚洲v在线观看/日韩免费视频/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昨爱

全時財經

首頁 > 保險 > 正文

揭秘分紅險 58家險企保單紅利600億版圖

2017年,58家人身險公司的保單紅利支出共計616.4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支出在50億元以上的險企包括: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太平人壽及泰康人壽

今年一季度末,分紅險的市占率提升至50%左右。業內人士認為,中短續期人身險產品限制銷售、大部分分紅險保費計入原保險保費收入是其占比提高的主要原因

一般而言,分紅險的收益率在4%至5%之間,消費者在購買此類產品時,可多關注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和運營效率

一年一度的保單分紅隨著各家險企年報的披露已浮出水面。《投資者報》記者對數據及各家保險公司年報進行統計發現,有數據可查的58家人身險公司去年的保單紅利支出(即支付給分紅險保單持有人的紅利費用)共計616.4億元,同比上漲23%。

而只有購買了分紅險的客戶,才享有保單紅利。所謂的分紅險,是指保險公司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將上一會計年度該類分紅保險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給客戶的人壽保險。

2013年前后,分紅險曾經一度霸占人身險市場,市占率高達70%,而后隨著普通壽險及萬能險的快速發展,分紅險占比逐漸下降。然而,進入2017年下半年,市場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由于監管層對萬能險、投連險以及中短期人身險產品的限制,分紅險又重新成為保險公司的“寵兒”。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分紅險的市占率提高到了約50%。

那么,到底哪些保險公司更愿意做分紅險?分紅險具體有哪些分紅方式?到底能實現多少收益率?普通消費者在購買分紅險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投資者報》記者經過深入研判和采訪,力圖揭示這些問題的答案。

保單紅利支出同比增長23%

數據顯示,去年保單紅利支出在50億元以上的險企有中國人壽(218.71億元)、平安人壽(131.29億元)、太保壽險(89.46億元)、太平人壽(61.63億元)及泰康人壽(50.42億元)。記者注意到,太平人壽、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等上市險企的壽險板塊不僅保單紅利支出的基數比較大,增幅至少也都在15%以上。

例如太平人壽,去年保單紅利支出增長163%至62億元。該公司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2017年資本市場環境明顯向好,行業投資收益顯著優于2016年。同時,公司的費差和死差也進一步優化,這為保單紅利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再如平安人壽,去年保單紅利支出達131億元,同比上漲17%。公司在年報中表示,保單紅利支出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分紅險業務增長。

平安人壽的分紅險規模保費收入為1874億元,同比提升30%。其他上市險企壽險板塊分紅險保費收入同比也有所上漲,太平人壽分紅險原保險業務收入達698億元,同比上漲19%,新華保險則同比上漲6%,達519億元。

此外,招商信諾、工銀安盛、建信人壽等多家銀行系險企的表現也不錯,去年保單紅利支出同比分別上漲72%、23%、23%,分別為2億元、12億元、5億元。

與保單紅利支出上漲形成反差的是,上述這三家銀行系險企的分紅險業務收入卻不約而同地下降,降幅分別達25%、39%及20%。針對這一現象,《投資者報》記者采訪了差別最大的招商信諾,但公司方面并未給出相關解釋。

民生人壽的保單紅利支出也上漲10%,公司方面對記者表示,上漲主要源于歷年期繳積累的分紅保費基數增大,以及可分配盈余增加。

不過,也有24家險企去年保單紅利支出下降。其中,華夏人壽的降幅最高,同比下降78%至0.68億元。數據顯示,2017年該公司分紅險保險業務收入為7億元,同比降幅達到16%。與不少大型壽險公司將分紅險作為主力險種不同,華夏保險的分紅險保險業務收入僅占總保險業務收入的0.8%。至于為何公司保單紅利支出下降以及分紅險業務占比較低,公司方面并未對記者提出的問題予以回復。

同時,長城人壽、幸福人壽、中法人壽等9家險企保單紅利支出一項降幅在30%以上。

國內大多采取現金分紅

分紅險最早誕生于英國,迄今為止,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對于分紅險保單持有人而言,每年保險公司都將分紅保險賬戶可分配盈余的至少70%進行分紅。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保險代理人在推銷分紅險時,容易將公司凈利潤與分紅保險賬戶可分配盈余相互混淆,實際上,這兩者并不一樣。

那么保單持有人的分紅資金到底從何而來?實際上,主要由死差、費差和利差三個部分組成,即實際死亡人數比預定死亡人數少時所產生的盈余;實際投資收益高于預計投資收益所產生的盈余,以及實際的營運管理費用低于預計的營運管理費用時所產生的盈余。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投資能力較強、管理費用更低的險企,更容易給予保單持有人更高的分紅。

在中國,分紅險更多采取現金分紅的方式,平安人壽2018年的開門紅產品——平安璽越人生(成人版)年金保險(分紅型)即采取現金分紅,而現金分紅又可以分為累計生息,即紅利留存在保險公司,每年按照確定利率儲存生息,以及抵交保險費等方式。

除此之外,分紅險還有增額分紅的方式,也就是說,將當期的紅利增加到保單現有的保額之上,并將增加后的保額作為下一年分紅的基礎,相當于復利(紅利增加保額,新增加的保額又會增添紅利)。

這種分紅方式,只可以在申請理賠保險金,或者在退保時按照一定比例兌換成一定的現金支付。

太平人壽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公司目前在售的分紅險產品均采取增額紅利分配,“對于長期壽險合同,增額紅利分配可以讓客戶在未來享受到更高的保障,留存紅利持續享受公司的經營成果。”

綜合上述兩種分紅的特點來看,現金分紅更適合那些對資金流動性要求比較高,或追求中期投資收益的投資者。而增額分紅反之,更適合那些對資金流動性要求低,追求長期保障的投資者。

分紅險符合“保險姓保”

實際上,分紅險也是一種帶有投資性質的險種,但這類險種與萬能險、投連險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從投資范圍來看,分紅險的主要投資渠道為存款、國債、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最高10%比例的二級市場投資,總體而言風險較小,投資收益相對穩健,而萬能險、投連險則可以選擇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股市中,收益波動相對較大。

此外,分紅險是恒定費率,且最長可以保障至終身,與“保險姓保”提倡的長期保障理念相一致。

更為重要的是,分紅采取“平滑機制”,使其在震蕩市中具備獨特的“穩健性”。所謂的“平滑機制”,指的是壽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通常不會把分紅賬戶每年產生的盈余全部作為可分配盈余,而是會根據對未來宏觀經濟、資本市場及分紅險種經營狀況的預期,在保證未來紅利基本平穩的條件下進行分配,這使得普通投資者即使在市場狀況不佳時,也能獲得與其他年份相差不太大的收益。

所以,在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后,分紅險因其特有的穩健性逐漸被國內投資者所關注,隨后,分紅險市場份額也不斷提高,2013年占比甚至在七成左右,在市場上形成一家獨大的趨勢。

但隨后監管層開展了人身險費率改革,放開了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萬能型人身險最低利率,使得這兩類險種的市場競爭力有所加強。特別是萬能險,得益于高收益率及短期快速返還的能力,曾經在2014年、2015年被不少保險公司視為“吸金利器”,保費占比一度超過30%。相比之下,相對保守及專注中長期收益的分紅險表現有些落寞,保費收入占比也不斷下降,到2016年占比僅剩23%。

最新市場份額回升

然而,過去一年,形勢又發生了變化。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分紅險占比為31%,上升了7.3個百分點,而一位險企資深產品經理趙先生告訴《投資者報》記者:“根據最近我們調查的行業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分紅險占比已經提高到50%左右。”

原因何在?上述產品經理對記者坦承:“原保費考核非常嚴格,而大部分分紅險保費能夠計入原保費收入,是保險公司愿意賣分紅險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分紅險已經成為唯一一種目前監管允許的,具備一定理財性質的品種,同時,又能夠計入原保險保費收入的保險產品。在滿足普通消費者保障及理財需求的同時,保險公司又能夠依靠發售分紅險快速做大原保費收入,以達到監管要求的比例,并且擴大公司的保費規模,增加市占率。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分紅險占比上漲,主要是因為監管層對萬能險進行了比較嚴格的規范,萬能險的優勢下降,“現在公司要做業務,也只能推分紅險了。”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某中型壽險公司精算師的認同,他對記者解釋稱,2017年以來監管部門出臺了各項法規,強調保險回歸保障,限制中短存續期產品的銷量。隨著中短存續期產品銷量下降,分紅產品的銷量占比有所回升。

中小險企發力分紅險

目前,大型壽險公司由于本身規模較大,所以分紅險保費收入也較高。以A股四大上市險企為例,年報顯示,在這些公司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產品中,分紅險至少占據一席之地,甚至“四席之地”。總體來看,分紅險給這四家公司帶來了總計1677億元的保費收入。

其中,平安人壽的贏越人生年金保險(分紅型)保費收入最高,達397.34億元,中國人壽2017年國壽鴻福至尊年金保險(分紅型)保費收入也高達248.77億元。

占比方面,平安人壽去年分紅險規模保費占比達39%,新華保險分紅險業務收入占比也達47%,太平人壽的原保險業務收入占比甚至達61%。

不過,上述壽險精算師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因近兩年中短存續期產品銷售被限制,預計中小公司的分紅險業務占比也會逐步提升。

上述產品經理趙先生也對記者坦言:“現在也有不少中小公司在銀保渠道,開始重點推銷自己的分紅險產品。”

而記者從中國郵儲銀行官網的代理保險名錄中發現,總計有691款分紅險產品在郵儲銀行渠道銷售,大多數還是來自中國人壽、太平人壽、平安人壽這種大型險企。同時,合眾人壽、君康人壽等中小型險企的分紅險產品數量也不少。

收益率一般為4%至5%

雖然分紅險市場份額有所提高,但記者注意到,其市場口碑并不是很好。在搜索網站上輸入“分紅險”關鍵字,可以發現,很多消費者投訴稱,分紅險收益率不及預期、退保損失慘重等。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產品經理趙先生對記者解釋稱,目前在網上搜到的關于分紅險的相關投訴,大部分都是在以前高利率時代且監管并不是很嚴格的時候銷售的分紅險產品。此外,當時有的保險公司為了把分紅險賣出去,給客戶承諾了不合理的收益,比如9%、10%,實際上保險公司根本無法兌付,也造成了分紅險的糾紛不斷。

“去年下半年以來,監管趨嚴的背景之下,這種現象減少了很多,畢竟誰也不敢去冒聲譽風險。”產品經理趙先生表示。

那么目前市場上分紅險收益率到底如何?記者與多名業內人士溝通后了解到,消費者拿到手的分紅險收益率主要由預定利率及分紅利率加總組成。“雖然分紅險預定利率已經放開,但一般而言,保險公司會將預定利率定在3%。時間較長的情況下,復利比單利的收益要更高。”產品經理趙先生對記者介紹稱。

這里要注意,所謂預定利率是指保險公司在產品定價時,根據公司對未來資金運用收益率的預測而為保單假設的每年收益率。所以,不能將分紅險的預定利率當做其保底利率,在分紅險中,不存在保底利率這一說法。

而分紅利率則是分紅保險演示利差。根據監管要求,保險公司用于分紅保險利益演示的低、中、高檔的利差水平分別不得高于零、4.5%減去產品預定利率、6%減去產品預定利率。

按照3%的預定利率來看,分紅利率不得高于零、1.5%以及3%,此外,還需要扣除大約1%的初始費用,再加上“分紅部分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的規定,總體計算可以得知,分紅險的年化收益率大約在1.4%至5%之間。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的分紅險中檔收益率也就在4%至5%之間,與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基金等收益率相當。

以目前市面上銷售得比較好的來自大型上市險企的某款分紅險為例,在該款產品的保險利益測算表中,可以看到,一位30歲男性,保費344960元/年,總共交3年,總保費為1,034,880元,如果該名男性75歲時退保,那么其生存總利益(按中檔分紅)大約為10,787,920元。

這里可以計算其IRR,即內部收益率,這一收益是指考慮了時間價值的情況下,投資中實際可達到的收益率,能夠實在反映連續多年投資后,收取的實際收益水平,這款產品的IRR大概在5%,該產品的IRR與記者了解到的情況基本一致。

消費者選購注意三個方面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分紅險的收益率雖然不高,但作為一種抵御通脹的工具還是不錯的選擇。那么消費者應該如何選購分紅險呢?

首先從購買渠道來看,銀保渠道由于手續費較低,而能夠將更多盈余讓利給投保人,個險渠道則由于業務員的手續費更高,最終,分給投保人的收益也會略少些,所以一般而言,銀保渠道的分紅險收益率會略高于個險渠道。

其次,由于分紅保險的可分配盈余主要由利差、費差及死差三部分組成,消費者在購買分紅險時,還需要選擇投資能力較強、運營效率較高且經營穩健的保險公司。業內知名精算師王晴編寫的《2017年中國72家壽險公司投資收益率》數據顯示,在2013年至2017年五年間,平均實際收益率較高的險企有前海人壽(13.37%)、國華人壽(9.37%)、華夏人壽(8.35%)、交銀康聯(7.93%)、百年人壽(7.26%)。

最后,市場上也有不少“重疾+分紅”的保險,兼具保障與投資功能,但記者通過采訪發現,不少業內人士并不建議購買此類產品。因為同樣的重疾險保額,具備分紅功能的重疾險產品,價格要遠遠貴于純重疾險產品,而這其中的差額無論是用來增加重疾險的保額,還是抽出來買貨幣型基金,都要比買這類產品劃算得多。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