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明彥(對外經貿大學研究員 網易研究局專欄作家)
2018年可謂多事之秋,國際事件之一就是頂著區塊鏈技術光環、具有“比特金”稱號的數字貨幣比特幣泡沫的破裂,其交易價格從年初的每枚超過20000美元跌到當前不足4000美元,跌幅達80%,許多從事比特幣挖礦、炒作的投資者都損失慘重。由于比特幣的去中心化、P2P交易、存在2100萬的數量上限等所謂優勢并沒有完全退去,因而有不少投資者幻想比特幣價格重回20000美元大關,甚至再創新高。從貨幣史的角度,我們應該如何看比特幣?它是會像三百多年前的荷蘭郁金香泡沫破裂后的郁金香球莖變得一文不值呢,還是像原油、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經過周期性調整后重拾升勢?
縱覽貨幣歷史,我們認為比特幣從長期看它的價值將歸于零,不存在重回高位的可能性,主要理由闡述如下。
比特幣只是通過復雜計算產生的字符串及密碼,本身并沒有價值,也缺乏強有力的信用支撐,因而它不具備成為信用貨幣的條件。從貨幣起源看,作為一般等價物,不管是長期充當貨幣的黃金、白銀,還是最近在美國監獄里充當硬通貨的“老干媽”,最基本的條件是它具有價值,本身就是商品,具有使用價值。也就是說,在漫長的金本位時代,黃金除了可以充當實物貨幣外,還可以做成首飾、金器等,而比特幣除自稱比特金外,不具有黃金的任何屬性,作為長達33位、由數字構成的一串字符(比特幣地址并對應有私鑰),也沒有任何使用價值,在投機者散去之后,只是一串毫無價值的字符,將一文不值。而當今美元、日元、歐元、人民幣等紙幣,本身也沒有使用價值,它們的價值來自政府的信用和強大的國家經濟實力,即政府承諾控制貨幣增發速度,而且市場上有充足的商品可以買賣。但即使有政府信用,如果濫發貨幣,實體經濟又不斷萎縮,像委內瑞拉、津巴布韋等國家,貨幣也照樣迅速淪為廢紙。而貌似高深莫測的區塊鏈技術作為比特幣的基石,其最大優勢恰恰是去中心化,不需要政府或其他機構的信用支持,但沒有信用支撐的非實物貨幣,比特幣的價值來自何方呢?難道僅僅靠稀缺性、比特金的稱號和對區塊鏈技術的信仰?
比特幣不是各國政府普遍認可的財產,更不是法定貨幣,不受法律保護,不滿足貨幣最基本的安全屬性,從法律上講沒有價值。經濟學教材告訴我們,貨幣具有價值貯藏的功能,這就是中國百姓省吃儉用積攢超越60萬億元存款的原因,盡管理論存在通脹的侵蝕,但總體上價值相對穩定。但比特幣盡管是那些比特幣礦主通過巨額投資的礦機、耗費巨額電費挖礦獲得的,而且挖礦成本還在不斷上升,但是,大多數國家并不承認比特幣的財產屬性,即不承認其合法性,加之比特幣的匿名性使所有者的比特幣被網絡黑客竊取后對所有權無法舉證,因而獲得法律保護更加困難。比如2014年日本比特幣交易平臺Mt.Gox被黑客攻破,85萬枚比特幣被盜,給投資者造成超過4億美元的損失,導致當時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破產,投資者的巨額損失未得到任何補償,黑客們仍逍遙法外。這意味著投資者持有的比特幣在缺乏法律保護的情況下并不安全。
比特幣高昂的生產成本和復雜的保密技術并不符合貨幣發展歷史中體現的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的歷史潮流,比特幣供給成本的不斷上升是貨幣發展史上的一種倒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從物物交換到以貨幣為中介進行交易,因為減少交易次數、降低交易成本被稱為巨大的進步。在貨幣的演變中,人們從使用實物貨幣到使用信用貨幣,并從使用現金交易發展到使用網絡銀行、手機銀行、微信支付等電子貨幣,在這種貨幣演進中,人們完成交易變得越來越便利,花費的時間越來越短,出錯率越來低,這就是貨幣演變的歷史潮流,即交易成本的持續降低。從社會來講,用大量實物、黃金作為貨幣進行交易,會造成大量社會資源的浪費,而運用紙幣、電子貨幣替代實物完成交易,提升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而比特幣通過比特幣網絡的“挖礦”產生,受算法和競爭的制約,比特幣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資料顯示,由于目前比特幣總數超過1200萬枚,每枚生產成本(僅電費)已超過4000美元,這就是比特幣價格跌破4000美元時,引發比特幣“礦難”的原因。與比特幣生產成本相比,紙幣的成本優勢相當顯著。據悉,美聯儲印刷100美元的成本為9.9美分,成本僅為面額的千分之一,遠低于比特幣成本占價格100%的比例。另外,比特幣的交易通過特定交易公司完成,由于每發生一筆交易,比特幣需要點對點傳輸,需要花費時間成本和計算機算法成本,2017年每筆比特幣交易費用為2.40美元,而交易中用銀行卡支付結算成本幾乎為零,即日常交易中,比特幣的成本也明顯高于傳統貨幣。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使其淪為洗錢、詐騙、販毒等犯罪活動的工具,使其離地位的合法化漸行漸遠。資料顯示,2015年傳入中國的比特幣敲詐病毒,通過遠程加密用戶電腦文件,向用戶勒索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贖金,此病毒令12個國家超過一百萬計算機感染,經濟損失上億美元,由于比特幣支付在特定平臺進行,使犯罪活動變得更加隱蔽。另外,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使走私、販毒、洗錢等犯罪活動通過比特幣進行變得難以跟蹤和追查,成為犯罪份子的作案工具,因此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9月底關閉了國內所有包括比特幣在內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并禁止金融機構處理比特幣交易。而俄羅斯更為激進,直接宣布比特幣為非法,禁止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隨著比特幣對金融市場和社會生活帶來的損失日益顯現,未來將有更多政府對比特幣交易進行監管、限制,甚至取締。
雖然比特幣存在諸多缺陷,但由于投資者的“厭惡損失”和“過度自信”心理的存在,比特幣并不會迅速消失,甚至由于其40%由全球1000名個人持有(易操縱),且缺乏統一、合法的交易平臺,其價格出現反彈仍有可能,但從長期趨勢看,價值歸零是一種必然。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時需注明出處:全時財經 - http://www.clothingreviews.net/blockchain/20181203/46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