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巨頭加碼無人零售盈利困局仍在
12月5日,兩位志愿者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天貓無人超市內選購商品。新京報記者 李冬 攝
一周之內,無人零售突然成為巨頭紛紛加碼的行業風口。
12月19日,阿里聯合美的發布了無人零售新產品——小賣柜。當天,騰訊持股的獵豹移動投資無人貨架。此前12月14日,京東在無人零售業態加速布局,宣布將在全國主流城市建數百家無人超市。
今年年中,無人零售概念爆發后,多方資本合力站臺,讓電商巨頭與傳統零售商、初創型互聯網一起躁動。一些業內人士與投資人認為,該業態會成為零售行業非常重要的補充,但現階段看,其很難滿足資本對快速復制、短期盈利的需求。一些新型便利店從業者不再打出“無人”概念,而是強調技術賦能,“無人不是風口,但智能零售將永遠是風口”。
電商紅利消逝
無人零售成新戰場
2017年12月19日,阿里云IoT事業部總經理庫偉出現在美的旗下無人零售項目小賣柜的發布現場。小賣柜初始投資5000萬元,目前美的集團控股85%,其采取了阿里方面提供的相關技術,通過跟螞蟻金服、芝麻信用合作,用戶在支付時無需輸入密碼即可實現,還能通過芝麻信用來透支支付。據了解,小賣柜準備在未來18個月內進入中國所有一二線城市、部分重點三線城市以及經濟發達區域的中等規模城市。
12月19日當天,騰訊持股的獵豹移動也傳出布局無人貨架的消息。該項目11月初開始運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在線下鋪設5000個點位,今年年底將沖擊1 萬個點位。
此前12月14日,京東與中海地產達成合作,稱將在全國主流城市建設數百家無人超市。按前期規劃,今年春節前將首先在北京上線三家無人超市,明年會有50到100家出現在中海的整個物業中。
阿里也在無人零售方面廣泛布局。此前7月,阿里首個線下無人零售業態“淘咖啡”落地,并于8月宣布開放無人值守技術;阿里系(聯合螞蟻金服)持股32.94%的餓了么9月傳出啟動無人貨架項目;阿里持股19.99%的蘇寧云商8月起也開出幾家無人“Biu店”,與此同時,其收購的高鑫零售(旗下歐尚超市)合作的繽果盒子關注度頗高。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便利店委員會總干事王洪濤接受新京報采訪時,用“幾乎在一夜之間”來形容無人零售業態的爆發。“真正火起來是在今年年中之后,因為5月我們在上海開便利店大會都沒聊這個話題。從Amazon提出無人店這個概念,大家就覺得無人店離行業已經很近了,它來得會非常快。但(還是)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企業來做這個事情。”
巨頭布局線下無人零售的背后,是電商紅利期的逝去。嘉御基金創始人、阿里巴巴前執行副總裁衛哲近日在一場論壇上分析了電商的三個軟肋:用戶體驗不佳,以服裝為例,平均退貨率在25%;獲客成本升高,淘寶剛起來的三年平均獲客成本只需兩、三塊錢,現在將近100塊,電商普遍的獲客成本大約占營業額的10%;物流成本高企,平均B2C的成本比傳統B2B將近高出10%。
馬云2016年提“新零售”,劉強東2017年7月提“無界零售”,無論概念如何,從目前看,巨頭在這塊重兵投入已是大概率事件。接下來,圍繞無人零售,巨頭之間將展開更加激烈的場景爭奪戰。
資本驅動
新技術新概念撬動估值
與無人零售火爆相對應的是,有人零售正面臨資本寒冬。
據一位零售業內人士透露,全時連鎖便利超市已經在資本市場尋求入股或收購一年多,報價十多億,目前仍無人接手。與此同時,電商巨頭、傳統零售商、技術設備商及一眾創業公司正紛紛涌入無人零售的賽道。
王洪濤表示,傳統零售入局有零售轉型的內在需求,“另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我覺得還是資本的驅動,像繽果盒子拿到投資后就給了很多人鼓舞。”
一些聲音甚至將無人零售項目的融資速度與共享單車類比。阿里旗下“淘咖啡”落地前一周,無人便利店領域的融資便超1.3億元:7月1日,F5完成3000萬元A+輪融資,7月3日,繽果盒子稱完成超1億元A輪融資。
此外,在無人貨架這一細分領域,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無人貨架市場前景研究報告》顯示,截至9月末,已有至少16家無人貨架獲得投資,總額超25億元;猩便利更是在9至11月兩個月之內獲得近5億元融資。
王洪濤分析,無人店最核心的吸引力就是概念,未來新技術的概念,或者說它估值的方式就變了。這么多年來,實體零售商跟資本的對接中,行業內大面積獲得資本的比例還不高,就是因為傳統零售的估值上不去。傳統零售行業其實是個很苦的行業,純利水平1.5%-3%,對于資本來說投資回報率會很長。
不過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無人、智能業態會成為零售行業非常重要的補充,也符合未來消費者的習慣,但目前來看沒有做得特別好的企業,難以滿足資本對快速復制、短期盈利的需求。
成本難解
現階段難實現迅速盈利
低價鋪貨、回本快速、布點迅捷及融資強大一直是無人業態自詡的四大優勢,但一些業內人士與投資人持不同的看法,愉悅資本創始合伙人李瀟談到無人貨架時曾說,很難賺錢,更多的是幫巨頭推廣支付工具而已;此外,無人業態的低成本與易復制性等仍然存疑,當下許多條件還不夠成熟。
今年7月,繽果盒子上海店上線幾天就因高溫停運的消息首次將無人業態推向輿論風口浪尖,3個月之后繽果上海兩家店繼續曝出關停的消息,且有員工還曝出股東與參股公司的內部人事糾紛。
此外,風口之下的便利店行業高管頻繁動蕩,現已有包括原羅森中國副總裁福田曉村(后創立“猩便利”)、原全家總經理朱宏濤、原居然之家Eatbox無人便利店項目負責人安利英(后創立“零號元素”)、原多點CEO林捷(后創立簡24)在內的多名高管離職。
風波之下,現階段無人業態在技術賦能、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小爭議。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多家無人超市或無人便利店,初次進入注冊程序較為繁瑣,經與店內引導員溝通,前期準備耗時約7、8分鐘。有消費者抱怨程序復雜欲放棄時,引導員甚至另辟入口,讓消費者繞開智能通道先行進入購物。
目前,無人零售實現了消費者端的無人,但后臺仍有很多節省不了的人工環節。熊貓資本合伙人毛圣博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從人工成本的角度來考慮,無人便利店的“無人化”能提升的效益有限,對便利店來說,人工服務所產生的價值遠高于其成本。“例如只拿收銀這個服務來講,(無人店鋪)一個標簽的成本是3到7毛錢,但人工平均完成一件商品收銀的成本(人工成本/收銀商品件數)平均大概是7分錢左右。”此外,無人店鋪增加的監管成本有可能大于節省的人工成本。
王洪濤分析,無人店需要和現有的實體零售商做好結合,店鋪布局盡量接近,方便監控與補貨。如果無人店孤軍深入的話,看似節省了人工費,但實際的供應鏈配送上需要花費的成本相當大。無人店里面的商品SKU數本來也不多,而且需要高頻周轉。
毛圣博認為,便利店即使是無人化,可能也比較難快速爆發。一方面,無人店鋪布局線下場景時,BD的成本和難度仍然存在;此外,便利店模式對供應鏈的要求很高,如果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將較難擁有供應鏈的成本優勢和反應優勢。
對于無人業態存在爭議的成本和盈利問題,京東方面10月曾稱,無人便利店背后的D-Mart是全球首個低造價的智能門店解決方案,不過尚未公布具體數據。
供應鏈競爭
行業將現冰火兩重天
在朗然資本對2018年新零售趨勢的預測中,無人貨架行業將冰火兩重天,頭部企業間的供應鏈競爭開始啟動,加速與有人店巨頭企業的合作。
受訪的一些新型便利店從業者不再打出“無人”概念,而是強調技術賦能智能零售。猩便利聯合創始人司江華介紹旗下智能便利店時表示,其不是無人便利店,是少人、自助便利店。林捷也提到,“我們無人便利店不是真的無人,只是把不需要人的地方,通過視覺技術、人工智能把它去掉,比如收銀。但我要做有溫度的便利店,門店是有人的,并且是專注于用戶服務。”
迅雷創始人程浩近日在其個人微信號中詳細解讀了Amazon Go的“拿來即走”,認為這不是“無人”,同樣可以應用到有人的店鋪,核心價值是用戶體驗,不是把人全部替代掉。他認為,未來“拿來即走”和信用卡、移動支付一樣是智能零售的基礎設施,未來大型超市、連鎖便利店,都會接受這項技術;并且,既然是基礎設施,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一定會在這塊重兵投入。
在回答“無人的風會持續多久”的提問時,林捷說,“無人不是風口,但智能零售將永遠是風口。”
對于線下零售,在王洪濤看來,行業如今面臨轉型要創新,包括業務流程乃至商業模式的變革。新業態之外,他也提到很多傳統的實體便利店也在做一些有效的創新,比如全家,在商品、會員管理等方面的創新都做得非常好。
他認為,零售業無論是形態如何,要想實現盈利,首先都是要做好商品,批發商提供的全是常規商品,對目標顧客沒有足夠吸引力,一些差異化商品的供應商其實都是隱藏在茫茫人海中,需要經營者去精選;此外,營運管理能力、供應鏈效率及信息化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