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并購狂人”趙偉國:5年“掃蕩”16家公司)
|
在放慢并購腳步后,趙偉國掌舵的“紫光系”,以舉牌聯想控股的方式再次回歸。雖然旗下的上市公司紫光控股稱,以后會低頻交易,但在短短4天的時間,紫光集團還是舉牌了聯想控股和中芯國際兩家上市公司。
趙偉國“掌舵”紫光集團后,自2013年以來,就以大規模的并購聞名。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到目前,紫光系共投資16家(不包括后期暫停或終止的),斥資近千億元。其中,芯片領域就有11家,先后十多次舉牌上市公司。
趙偉國其人也成為資本市場上,大學企業的一個“異類”,除了在資本市場上縱橫馳騁之外,其還掌握著一家國有企業紫光集團,串聯起一個龐大的財富帝國。
低頻“掃貨”
標的從實業到投資公司
紫光系的收購標的從芯片公司等實業上發生轉移,舉牌大型投資公司聯想控股。
在放慢并購腳步后,趙偉國一出手就引發了整個資本市場的側目,而這一次,趙偉國舉牌的并非實業公司,而是一家以投資為主業的大型企業。
去年12月底,紫光集團在海外控股的上市公司紫光控股耗資1.354億港元購入聯想控股451萬股,同時購入中芯國際,已達到舉牌線,再次引發人們對趙偉國“買買買”的關注。
紫光控股披露的收購理由是“公司認為購入聯想控股股份屬一項具有吸引力的投資,有助于提升本公司投資回報”。趙偉國隨后回應稱入股聯想首先是基于財務考慮,“我們認為聯想控股被低估了”,并表示暫未考慮戰略投資方面。
在這之前,紫光集團的上一次對外并購還是2016年末。紫光控股在其公告中解釋稱,本集團對于其金融投資已制定及執行低頻交易策略。
該策略相對于此前的高頻率并購而言,僅2016年一季度,紫光集團就突擊潛伏進入14家上市公司的名單。
有芯片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自己看不懂紫光收購聯想的邏輯:“此次究竟是作為垂直產業的整合還是只是財務投資,我覺得現在不好說。從聯想的盤子來講,紫光購入當然有好處,但是需要這樣做嗎?”
一名雪球投資專欄“柳葉刀”的作者、紫光系投資者告訴新京報記者,紫光控股舉牌聯想控股就是純財務投資,認可聯想控股的價格而已,不會有過多的業務牽扯。他表示,“聯想控股旗下的一些上市公司或者準上市公司與紫光目前的布局有很大的區別,紫光專注于云、芯片等;而聯想控股則是一個多元化投資的控股公司。此外,聯想控股從2015年在香港上市以后,股價跌幅巨大,跌出了機會。”
而在人們關注趙偉國收購標的轉移的背后,趙偉國對紫光“芯片+云網”的部署仍在進行。他向媒體披露的2018年新年展望就包括“紫光以移動芯片和存儲芯片為突破口,形成從芯到云的產業鏈”。
趙偉國“從芯到云”的產業構想借鑒了三星的發展經驗。2015年5月,紫光集團與惠普達成合作,旗下紫光股份以不低于2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惠普旗下“新華三”51%股權。新華三除提供IT解決方案外,還發力云計算、大數據等業務方向。紫光的主營業務自此從芯片拓展到云。
“紫光集團的行業布局很宏偉,只是目前還處在布局期,尚未直接介入競爭,各項業務的發展需要假以時日。但從國家層面來看,紫光的存在對于中國芯片行業來說還是很有希望的。”深圳市半導體行業協會前秘書長蔡錦江告訴記者。
遭遇挫折
800億定增方案夭折
號稱“買的企業一個都沒賣”的紫光系,去年相繼減持中芯國際、中興通訊H股和山東金泰股份等公司。
通過舉牌聯想控股,趙偉國又一次引發了公眾的關注,趙偉國到底是不是資本玩家?面對外界質疑,趙偉國回應媒體稱,“買的企業一個都沒有賣的,不斷加大投入”。
新京報記者查詢資料發現,紫光集團入股上市公司后,曾有過減持。
紫光控股曾于去年10月公布,10月9日至11日期間,于公開市場出售共517.75萬股中芯國際股份,每股作價介于9.92至10.3元,套回5247.62萬元。但去年12月,其又再次購入中芯國際股票。
2017年2月,紫光集團曾以平均每股12.6港元的價格,出售了314萬股中興通訊H股,套現3956.4萬港元。
2017年8月,紫光集團還因為買賣山東金泰的股票而被山東證監局出示警示函。2017年2月至7月期間,紫光集團和其一致行動人健坤投資合計買入山東金泰838.9萬股,賣出78.9萬股,占已發行股份的5.13%。
當持股超過5%后,紫光集團并未停止交易行為,而是繼續買賣山東金泰股份,直到7月21日才披露權益變動報告書。
紫光集團1月3日承諾,截至2018年10月29日的一年之內,其及一致行動人承諾不減持山東金泰的股份。
據公開資料統計,截至2017年三季度,“紫光系”累計涉足的 A 股上市公司達20余家,包括山東金泰、*ST紫學、*ST京城、華蘭生物、寧波富邦、浪莎股份等。
趙偉國在資本市場上也曾遭遇過挫折。2015年11月,趙偉國旗下的“紫光系”公司(紫光國芯)曾拋出800億元的定增方案,當時引發了市場震動。不過,該定增因為證監會2017年推出的再融資新規而被迫終止。
2017年7月,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國芯擬通過非公開發行方式買入長江存儲的方案也以失敗告終。
原始積累
自稱來自于投資房地產
2004年,趙偉國帶著100萬去新疆,進入房地產行業,歸來已是億萬富翁。
這位2009年回歸清華體系的億萬富豪,積累財富的速度和其并購的速度一樣迅疾。
2009年,紫光集團準備引入民營企業趙偉國的“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新股東;同年6月,趙偉國被清華校方任命為紫光集團總裁。媒體報道,2009年,趙偉國抓住了清華大學進行混合所有制試點的機會,通過自己的健坤集團成功進入清華大學旗下的紫光集團。
不同于其他地產大王們對財富的爆發式增長諱莫如深的首富,趙偉國將房地產行業形容成“印錢”。
趙偉國公開表示“2003年-2008年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幾年。在房地產行業,那幾年看起來不像我們在賺錢,更像我們在印錢。”
成為紫光集團總裁的趙偉國,當時已經是億萬富翁,據媒體報道,當時,趙偉國的財富已經達45億。對于財富的積累,趙偉國歸結于房地產行業的高速發展。
講起自己的發家故事時,趙偉國曾描述他的童年生涯:1967年,趙偉國出生在新疆一個山村,“我從小喂豬、牧羊,還吃不飽。”
趙偉國和清華大學的淵源要追溯到其求學期間。1985年,趙偉國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先后獲得本科和碩士學位后,其在IT行業做了10年工程師,其間參與創立同方國芯。清華的經歷,對后來趙偉國的發展助力很大。
2004年之后便是讓趙偉國身價暴漲的新疆之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趙偉國稱,2004年,他帶著100萬去新疆,進入房地產行業。
公開報道顯示,趙偉國曾在新疆燃氣(集團)有限公司擔任高管,該公司成立于2004年,由烏魯木齊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和同方投資有限公司出資設立,為國有控股企業。
2005年,趙偉國和李義、李祿媛共同成立了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健坤集團”),該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其中,趙偉國持股70%;李義和李祿媛分別持股15%。
除此之外,對于趙偉國的公開報道很少,當其2009年再一次出現在公眾眼前時,其已成為紫光集團的決策人。
靈活投資
掌控國企的“億萬富翁”
作為一個億萬富翁,趙偉國還掌握著一家國有企業紫光集團。
成為億萬富翁之后,趙偉國又回到了清華,不過這一次其是以改制的名義歸來。
紫光集團是清華大學成立最早的校辦企業之一,2009年時,旗下有兩家上市公司和20多家非上市公司。
在引入趙偉國之后,紫光集團的股東變為清華控股持股51%,趙偉國控股的健坤集團持股49%。
成為紫光集團的掌門人之后,2013年,趙偉國開始在資本市場上“掃貨”,短短幾年時間,收購規模已經近千億元,引發海內外的側目。
在2016年5月,趙偉國接受新京報記者的書面采訪時表示:“并購行為是紫光集團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一個正常現象,沒什么太特別,我們是新來者,所以有點引人注目,慢慢大家會習慣的。”
除了大手筆的并購之外,趙偉國還是一個特例:作為一個億萬富翁,其還掌握著國有企業紫光集團,并在其間游刃有余。在此期間,趙偉國的健坤集團也一步步壯大。
天眼查顯示,健坤集團對外投資、并成立于2014年之后的企業超過10家。
這些公司注冊資本從1000萬到3000萬不等,行業涉及通信科技技術開發、推廣、投資,股權投資、茶葉茶具生產銷售等,除了北京外,在西藏等地也設有公司。
新京報記者進一步查詢資料發現,健坤集團的這些公司中也有部分公司被注銷,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濟南展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經被注銷,該公司還因為未按規定的期限公示年度報告,被列入企業經營異常名錄。
“教育部體制下的資產管理有其特殊性,和大環境有所不同,只能說他是一種完全特例。”國企改制重組專家、上海企聯管理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祝波善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是在嚴格的國資監管體系下,很難出現的特例。”
自主研發
“板凳要坐十年冷”
去年趙偉國表示,“(紫光)工作重點已經完全轉向自主研發”
商場如戰場,趙偉國以“打灘頭戰”、“建橋頭堡”等詞形容紫光在芯片業內的競爭與收購,認為“并購最接近戰爭形態”。據報道,趙偉國的辦公室中掛有一張條幅,上書“惶者生存”四字。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身為華為掌舵人的任正非數次立于船頭疾呼“唯惶者能生存”。
趙偉國曾在多個場合以提及榜樣的口吻提到過任正非和華為。較近一次是在2017年11月作客央視財經《對話》節目,趙偉國回應“玩資本”質疑時表示,有爭議是正常的,“其實在紫光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質疑遠遠少于當年的華為、阿里、小米這些企業”。
趙偉國對華為研發能力的評價很高,“如果說中國只有一個優秀的研發型公司,那一定是華為,紫光要學習華為的創新、學習華為的勤奮”。
紫光依靠收購找到了專利的彎道超車機會。但并購不能解決一切技術問題。在近兩年的采訪中,趙偉國勾勒出了紫光的發展藍圖“一二三”,其中“二”指兩條路徑,自主創新加國際合作(并購)。去年趙偉國就表示,“(紫光)工作重點已經完全轉向自主研發”。
一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紫光系在芯片行業跟中國整個行業在世界的水平是大致相當的,具體來說,紫光旗下的展訊和銳迪科目前算是跟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最小的。”紫光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紫光國芯2017年8月發布的半年報顯示,紫光國芯報告期內研發投入為2.27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近20%。
但對紫光和趙偉國來說,自主研發將是一場持久戰,研發完成后到制造落地又將需要持續大量的資金支持。趙偉國在2017年底給紫光定下的是兩個五年計劃:“我想有五年的時間,我們可以站穩腳跟,再有五年,應該有相當的成就,所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理準備和戰略耐力。”
“半導體行業需要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要有耐心等待它慢慢成熟,一些行業門檻不是靠砸錢就可以跨過去的。”半導體行業分析師王樹一告訴記者。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