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電集團董事長斯澤夫:“共和國長子”轉型慢了所以得更努力
證券時報兩會報道組
“如果有合適的項目,哈電會考慮在黑龍江、在東北投資,營商環境的問題哪兒都有。”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哈電集團董事長斯澤夫多次為東北“正名”,表示當地政府正在積極優化當地經濟環境,已經顯現成效。
2016年起執掌哈電集團的斯澤夫,此前曾擔任四川德陽市副市長,其后多年任東方電氣董事長。去年年底,哈電集團作為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央企試點,完成公司制改革,駛上改革快車道。以哈電集團為代表的先進裝備制造業要如何轉型升級,也成為管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一個落點。
東北投資環境總體向好
對于目前全社會關注的東北經濟環境問題,以及企業如何在這種環境中求得發展,斯澤夫表示,東北確實面臨著商業氛圍不夠,人才和人員流失嚴重等問題,但“并不像大家說的那么可怕”。他認為當地政府為營商環境改變付出了相當努力。
“問題基本都能及時解決。有時候也會遇到個別棘手的情況,但不僅是在東北,在任何地方也都可能會遇到。”斯澤夫舉例稱,在某些子公司的注冊登記和工程驗收上,前些年政府急于招商引資,某些工程手續不全就先行開工建設,如今驗收交付遇到困難。“這些是歷史遺留問題,哈電自己也有責任。”斯澤夫表示,當地政府正在積極協調解決。
“東北投資環境總體是好的。”斯澤夫稱,若有合適投資項目,哈電集團投資仍將選擇東北投資。一方面是因為哈電集團總部就在東北,產業基礎好,在人員安置等方面也有優勢;另一方面,哈電本身也希望為黑龍江和東北的經濟發展多做貢獻。
“轉型不轉行”謀高質量發展
由國家“一五”期間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的6項沿革發展起來的哈電集團, 被稱為“共和國裝備制造業的長子”,是我國的裝備制造行業“老大哥”,也與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同轍共軌。目前哈電集團占據國內1/3及以上的火電和水電發電設備市場,去年還推出了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白鶴灘首臺座環、海外首堆“華龍一號”核電機組蒸汽發生器、我國首臺國產化AP1000追加主泵屏蔽電機等一批創新產品。
轉型之困同樣縈繞著2016年“空降”至此的斯澤夫。去年審計署發布的審計結果顯示,2015年哈電集團存在著大量未處理的低效無效資產,在企業重大決策和內部管理方面審計也有部分問題,公司已做出整改。
因此,首先要市場規律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斯澤夫坦言,火電是讓哈電非常“糾結”的一塊。哈電集團因火電而生,后來逐漸發展出水電、核電設備,目前火電仍占據高達67%的資產比重。過去受蘇聯模式影響,國企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現在已不能再盲目追求規模、追求全產業鏈,而是要從工藝流程上再造,進行全球范圍內的采購,“把該甩掉的包袱甩掉,輕裝上陣”。
目前哈電集團90%以上的優質資產都集中在哈爾濱電氣、ST佳電兩家上市公司,斯澤夫認為,第二大轉變就是由過去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轉變高質量的發展,做強做優,更好地回報投資者。
最重要的就是“轉型不轉行”,堅持集團多元化、企業專業化發展。
“哈電轉型慢了。”斯澤夫說,目前國內優秀的裝備制造企業早都在轉型。與東方電氣相比,哈電總資產比東方電氣低,凈資產收益率較低。在產業布局上,東方電氣在風電、太陽能裝備和燃料電池等新興產業上都已落子。在斯澤夫看來,這些和主業相關的布局也是考慮方向。
“過去好的時候都沒追上別人,現在要想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轉型發展,那不可能。哈電必須得比別人更加努力,更加辛苦才行。”斯澤夫用“肩負重任,砥礪前行”概括目前哈電的形勢:“也許我們不能成為GE(通用電氣),但我們可以向世界上所有優秀公司學習,解決這些問題。”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