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艷
新能源客車行業洗牌的序幕或將開啟。
近日,位于河北省武安新能源產業園的河北銀隆正在遭遇訂單下降、生產停工的情況,銀隆在國內其他地區的多個工廠也出現了經營問題。
近年來,隨著私家車市場的爆發,高鐵、城際鐵路以及地鐵線路的愈加發達,客車行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隨著政府對公共交通能源清潔化的要求提升,新能源客車這一細分市場迎來重大利好。在政府強力助推下,各地公交運輸市場開始大批量實現新能源客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換。
在2016年之前,政策對于新能源客車的補貼金額可以用“驚人”來形容。一輛6≤L(車長)<8(m)的電動大巴,中央和地方的雙重補貼高達60萬元,8≤L<10(m)補貼高達80萬元,L≥10m車型的補貼最高可達100萬元。
“雖然電動大巴的成本會有所增加,但事實上,企業在定價上本來就已經較同等燃油車高很多,政府再給出高額補貼,這部分的資金很多就相當于被企業‘凈賺’了。”一位客車行業的人士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正因如此,客車行業曾頻頻出現這樣的“怪異”場景,上市公司收到的政府補貼遠超凈利潤,甚至是后者的兩三倍。以行業龍頭企業宇通客車(600066.SH)為例。2015年宇通客車的凈利潤為35.35億元,同比增幅達35.31%,但是當期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就高達68.57億元,接近凈利潤的兩倍。
2016年,宇通客車實現營收358億元,同比增長1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40.44億元,同比增長14%。而公司當期獲得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高達99.5億元,在新能源汽車銷售收入中所占比重為53.1%,超過凈利潤兩倍多。另外多家客車上市公司包括中通、金龍、安凱等,其業績都嚴重依賴于政府補貼。
高額的政府補貼催生了大量的客車企業,部分企業甚至跨界涌入新能源客車行業。
由于當時的新能源客車補貼政策相對粗放,完全按照車型的長度來進行補貼,對車輛交付、運營等環節缺乏必要的“監督”,客車行業一度成為“騙補”的重災區。在先后對金龍客車、奇瑞萬達以及蘇州吉姆西等多家企業進行處罰后,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重新進行了梳理和調整。對客車的補貼進一步細化,按照補貼金額=車輛帶電量×單位電量補貼標準×調整系數(調整系數:系統能量密度/充電倍率/節油水平)進行補貼,同時將此前中央和地方1:1的補貼比例調整為,地方補貼不得超過中央的50%。不僅如此,新政中同時增加30000公里運營里程的申領條件,對事后監督趨于嚴格。
政策調整讓整個客車市場“一夜入冬”。宇通客車2017年營收同比下降7.33%;凈利潤同比下降22.62%,僅為31.29億元。一方面,補貼退坡帶來需求下滑,另一方面,補貼金額也大幅減少。以宇通為代表的客車企業業績從峰頂跌落谷底。不僅如此,由于非私家車輛必須要運營里程達到3萬公里方能申領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企業的回款周期,對企業的資金成本以及應收賬款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宇通在其2017年的財報中表示,2017年其利息支出高達3.33億元,比上年同期的0.88億元增長了279.34%;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5.07億元,比上年同期的3.16億元增長了60.44%。
本來客車行業就是一個毛利非常低、且對政府依賴高的行業。宇通客車作為行業龍頭,在行業內有多年的技術積淀,同時在供應鏈協同方面都有豐富的經驗。這樣的企業,在撇開政府“有形的手”的支持下,尚且面臨較大問題,更何況如銀隆這樣的后來者,在行業內基礎相對薄弱,要在政策的波動中找到一條穩健的發展道路,確實非常難。
此前,珠海銀隆曾提出2017年3萬輛產能,銷售額300億的目標。但據媒體報道稱,去年其銷量大約只有7000輛,懸殊甚遠。在補貼退坡、市場需求萎迷的情況下,停工無疑是現實的選擇。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