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季度公募基金重倉白酒、保險,2018年開年喜迎滬指11連陽,令投資者嗅到一絲結構性牛市的氣息,但由于春節前后A股市場大幅震蕩,市場風格快速“變臉”,以中小創為代表的成長股出現了強勁反彈,但之前備受追捧的藍籌白馬股卻遇冷明顯,從而帶動了基金凈值顯著回落。尤其兩會期間,12個交易日大盤總體上平穩運行,上證綜指累計小漲1.11%;而創業板指則上漲5.23%,明顯跑贏滬指,周期股則表現落后,其中最令市場矚目的莫過于獨角獸概念題材。
隨著一季度公募基金“季考”成績即將放榜。萬得數據顯示,截止3月23日,普通股票型基金跌幅榜上共有176只基金為負,其中43只基金跌幅超過5%。業內關于“藍籌為王”還是“成長制勝”爭論再升溫。
從上表還可以看到多次登上黑榜的“老面孔”中銀新動力(000996)。在今年的春季反彈行情中并沒有給投資者帶來合理的收益,截止3月23日已跌去13.49%,在同類排名里,今年來漲幅列倒數第一。
此外,公布的最新凈值下跌1.08%。該基金單位凈值為0.731元,累計凈值為0.731元。已刷新歷史新低。
凈值持續走低規模腰斬 最大回撤已超60%
資料顯示,中銀新動力成立于2015年2月13日,在牛市效應下凈值也快速上漲。但是自2015年6月30日開始三個月時間,值也從最高點的1.92元跌到了0.907元,盈利轉身化為烏有。2015年末規模還有近40億元,到2017年末其凈資產已降至18.83億,已腰斬再腰斬。
不過凈資產規模大幅萎縮,該基金的基金經理卻很穩定。史彬于2007年加入中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后擔任股票交易員、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等職。2012年7月至今任中銀主題策略基金基金經理;2014年9月至今任中銀新經濟基金基金經理。具有8年證券從業年限。具備基金、證券、銀行間本幣市場交易員從業資格。該基金成立于2015年2月,基金經理為史彬,成立至今虧損26.9%,同類排名倒數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者除了關注基金管理人的預期年化收益創造能力之外,也需關注風險控制能力,而最大回撤是一個非常好的衡量指標。最大回撤衡量基金凈值曲線峰頂到谷底最大的幅度,該指標考驗了基金經理對于風險和趨勢的把握能力。截至3月23日回撤已超60%。
一拖多 集中抱團持股引質疑
目前史彬是一拖三。從2017年四季度末基金持股市值來看,從史彬管理的中銀新動力股票、中銀新經濟靈活配置混合、中銀主題策略混合三只基金的2017年四季報前十大重倉股看居然有八只股票重合,可見持股集中的風險“更勝一籌”。
再回看2017年持股變動發現,三只產品均出現了不同幅度的換倉。這樣喜歡“換血”的基金經理,業績究竟如何呢?截止2017四季度,史彬管理下的三只產品持股下前五全是白酒股和保險股2017年均有不錯的漲幅。中國平安、五糧液、瀘州老窖更是成功實現股價翻倍。本應該是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中銀新動力股票、中銀新經濟靈活配置混合、中銀主題策略混合2017年回報率僅有5.23%、6.77%、15.68%,全部跑輸滬深300指數。
實際上,基金市場上存在著基金集中持股的現象。對于中銀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史彬將產品集中持股的模式可謂是一場“豪賭” 。
“一拖多”早已成為基金行業的常態,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多只類型接近的基金,投資風格會逐漸趨同,不利于保持基金自身的投資特點,無法避免同質性;另外,同時管理多只基金必然會分散基金經理的精力。
中銀股基業績懸殊明顯
從基金公司看,2006年至2008年,第二批銀行系基金公司成立。中銀基金進行股權變動,引入銀行股東,從而中國銀行也擁有了自己旗下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和中銀基金。作為成立時間最早的銀行系基金公司,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公募資產管理規模為3624.89億元,均排在15家銀行系基金公司的第四名。2017年是公募基金的牛市,規模排名中,中銀基金位列第九。(非貨幣)總排名中銀基金排名均上升5個位次,較之2016年排名提升相對明顯。
根據萬得數據顯示,中銀基金旗下共有96只基金產品,基金經理有30位,平均年限 4.04年。其中股票型基金有7只,近三個月表現僅一只盈利。顯然,這樣的投研實力與其與自身規模排名形成鮮明對比。
這對中銀基金只見規模增長卻不見業績攀升,讓其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也很難為投資者創造較好的回報。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