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0余只基金清盤多為銀行委外 仍有570只在售產品身形迷你
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對于不適合監管要求、無明顯市場前景、同質化過于嚴重的產品,公司會按照相關法律程序清盤,以維護投資者利益
《投資者報》記者 張詩雨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清盤速度明顯加快。Wind數據顯示,年初至今,已有115只基金清算,這一數量遠大于去年同期,規模不足是這些基金清盤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一輪清盤洗禮過后,目前市場上仍有大批規模小于5000萬元的迷你型基金。
基金公司為何要將這些迷你基金清盤?它們的存在,為基金公司帶來哪些管理壓力?后續是否還會有更多迷你基金批量被清盤?這些基金為何沒吸引到足夠多的投資人,基金公司未來產品設計將如何改進,以避免基金規模太小以致清盤的現象出現?
就以上相關問題,《投資者報》記者采訪了數家基金公司及第三方人士的看法,得到了其部分解答。
清盤數量大增
近幾年,公募基金的清盤速度可謂呈現數量級增長。今年才過去不到5個月,Wind數據顯示,已經有127只基金清算。2017年全年,這一數量為150只。由上述數據可推測,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清盤數量將接近去年一年的總量。
這些批量清盤旗下基金的不乏博時、民生加銀、招商、銀華等業內頗具規模的公司。清盤基金中,規模不足5000萬元占到75%以上。另一明顯特征是,這批基金持有人多以機構為主,超過六成機構持有比例高于90%。當中,大多為靈活配置型基金、偏債混合型基金、中長期純債基金,從中可以看出,被清盤的以純債基金居多。
2017年之前,業內清盤的公募基金數量都未上百。2016年、2015年,分別為35只、55只公募基金清算。2014年,整個公募基金清盤的基金只有6只。2013年與2012年全年,未有一只公募基金宣告清盤。
第一只清盤的公募基金出現在2011年,彼時,華安國際配置宣布清盤。Wind數據顯示,迄今清盤的380只基金中,規模超出5000萬的只有70只,這意味著,近80%清盤基金為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型基金。
按證監會規定,存續期間,基金持有人數量連續60個工作日達不到100人,或者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人民幣, 基金管理人可申請清盤,證監會批準后終止運營。
多為迷你型基金
基金公司為何選擇將迷你基金清盤?北京某家基金公司對《投資者報》表示,按照相關法規,基金的管理費、托管費、信息披露費等在基金資產中列支,如果當規模過小,一些固定費用會提升管理成本,侵害持有人利益,因此,根據基金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對于無生命力、無市場前景的產品,基金公司一般會選擇清盤處理。
某基金行業內部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舉例:“一只基金無論規模大小,基金公司都需要及時披露最新凈值情況、持倉股票,定期公布季報、年報。這些都加大了員工的工作量,需要基金公司擔負一定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以來清盤的380只基金中,成立以來收益率超過10%的只有112只,多數清盤基金在同類產品中排名落后。產品業績落后,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使得一些業績不佳的基金逐漸淪為迷你基金。自2015年以來,基金產品發行速度加快,同類的產品增加,給了投資人更多選擇空間,形成了行業內的優勝劣汰。
前述基金行業內部人士表示:“迷你基金在行業內一直都有,只是以前基金公司沒有發行這么多產品,這個問題并不突出。過去大家羞于清盤,認為這種行為等同于向外界承認,這只基金業績不好,不夠吸引投資人。隨著基金行業逐漸趨于成熟,大家態度有所轉變,覺得清盤并不丟人,基金公司也該為自己多減輕運營負擔。”
清盤潮仍將延續
這批清盤基金之所以機構持有比例較高,多以債券型為主,是因為它們大多屬于銀行委外資金產品。
對于債券型基金大規模清盤的現象,曾有業內人士向媒體透露:“債基由于風險較低的特點,一直深受銀行等委外資金的偏愛,但隨著去年委外新規出臺后監管趨嚴,機構資金陸續撤離,再加上近兩年債券市場低迷也間接促進了債基規模變小,大規模清盤在所難免。”
前述北京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新政策出臺導致資金流動。金融去杠桿政策對單一持有人比例做了一定限制,一些超過比例的資金按照新的管理辦法調整投資方式。比如分級基金管理規定出臺,對投資者參與有了更高的門檻,能參與到這些基金產品中的投資者數量減少。
以現有數據看,公募基金清盤潮還會繼續。不過,盡管加快了清盤速度,市面上仍有大量的迷你基金。Wind數據顯示,目前在售的7226只基金中,仍有570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2208只規模不足2億元。
對于迷你基金未來的發展方向,前述北京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認為,對有市場前景且符合公司的發展戰略需要的產品,基金公司會投入更多資源,提升產品業績,加大持續營銷的力度,開展定投業務,摘掉迷你帽子;而對于不適合監管要求、無明顯市場前景、同質化過于嚴重的產品,公司會按照相關法律程序清盤,以維護投資者利益。
一位業內人士曾公開表示,高度競爭化的美國基金行業,基金清盤是司空見慣的,也維持了基金業的生態健康。面臨清盤的基金,可能是業績長期不振、成本比一般的基金高,或者投資風格已不再適合投資者的需求。投資者與其向那些垂死掙扎、業績轉變希望渺茫的“僵尸基金”繼續貢獻管理費,還不如重新選擇其他績優基金。■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