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的日子不好過了。”這已經成為近年來資管行業內的共識。伴隨資管新規的出臺,資管新規也為基金子公司提供了新的思路,或是明確了之前的轉型選擇。基金子公司對未來出路的探索仍在繼續。
每經記者 左越 每經編輯 葉峰
“基金子公司的日子不好過了。”這已經成為近年來資管行業內的共識。不過,作為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的重要組成,大概沒有哪家基金子公司是等到資管新規出臺之后才開始轉型謀變的。
事實上,自幾年前監管層對基金子公司去通道等要求不斷強化,基金子公司就已經開始轉型,拓展新業務領域。甚至在更早之前,一些基金子公司就已經“未雨綢繆”,率先在ABS等業務領域布局。不過,布局新領域的基金子公司不少,但真正成功轉型的卻并不多。
伴隨資管新規的出臺,資管新規也為基金子公司提供了新的思路,或是明確了之前的轉型選擇。基金子公司對未來出路的探索仍在繼續。
現狀:業務進一步受限 規模連續縮水
資管新規中要求資管機構回歸資管本源、嚴控通道業務、禁止多層嵌套之后,基金子公司的投資范圍縮小,業務進一步受到限制。這對基金子公司的既有生態已經是一種打破。
一位滬上基金子公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到,在資管新規之前,基金子公司已經經歷了一輪清理。2016年~2017年當中,八條底線等政策已經在強化對基金子公司的監管。資管新規與監管層此前的監管思路也是一致的。在這個前提背景下,資管新規對基金子公司新的影響相對有限。
具體到基金子公司的業務上,“資管新規最直接的影響是使得基金子公司的一些業務無法進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要求消除多層嵌套,之前銀行端不能直投,對通道有需求,基金子公司承接了大量的通道業務,但現在多層嵌套不能做之后,子公司業務上直接受到了影響。”
實際上,資管新規也是近年來監管層對基金子公司監管態度一以貫之的延續。此前,《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政策的發布,對子公司凈資本、非標、通道業務的業務要求和監管要求就在提高。彼時,基金子公司必須要過的第一關就是關于凈資本的約束。
此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基金子公司的日子不好過了”是不少人的共識。一些專業人才在這一兩年中也選擇離開基金子公司去往其他資管機構。
一個鮮明體現就是基金子公司專戶管理規模的連續下降。按照季度數據來看,基金子公司專戶管理規模在2016年第三季度末尚在11萬億元以上,但規模數據也就此開始連續縮水。2016年底,基金子公司專戶管理規模減少為10.5萬億元,2017年6月底降至9萬億元以下,而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5月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基金公司子公司專戶業務管理資產規模為6.82萬億元。也就是說,在2016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一年半時間里,基金公司子公司專戶業務管理資產規模下降了4.33萬億元,降幅超過35%。
雖然資管新規出臺后的最新規模數據尚不得而知,但基金子公司再也無法通過通道業務獲得規模的快速遞增,已是不爭的事實。
新規后:投顧平臺取代做通道 轉型仍以ABS為主
“通道業務被嚴管之后,子公司業務發展確實面臨很大挑戰,基金子公司的應對之道就是要提高主動管理能力。”一位基金公司總經理表示,配合基金母公司的研究優勢、客戶優勢向主動管理方面轉型。
對于基金子公司來說,“專注某一個業務領域,做出特色,就可能是個突破的點。”比如資產證券化業務和reits,雖然現在真正的reits距離落地還有一定時間,但如果相應的政策配套之后,很可能可以成為基金子公司重點發展的方向。
在新的環境形勢下,基金子公司也走上了各自的轉型之路。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向記者提到,和母公司不太一樣,各家基金子公司風格和資源的區別比較大,所以各自在充分整合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尋找自己的發展方向。
這樣的轉型之路,雖然并不是從資管新規出臺才開始,但顯然資管新規使得基金子公司的轉型意愿更堅定,轉型方向也更明確。
實際上,資管新規出臺后,行業內關于基金子公司新業務拓展的討論并不少。資管新規當中明確提及,“金融機構可以聘請具有專業資質的受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監管的機構作為投資顧問”。一位業內人士就向記者提到,基金子公司未來可以開展投顧平臺業務,取代現有的通道業務模式。投顧平臺業務與現有通道業務的區別在于,現有通道業務中基金幾乎完全是被動的,而投顧平臺業務模式中基金要主動選擇高水平投資顧問、銷售產品、進行風險管理,投顧平臺業務是從投資者角度出發、幫助投資者理財,而不像現有通道業務那樣純粹是為了拿通道費。
雖然看似有很多選擇,但ABS業務仍然成為了不少基金子公司業務轉型的首選。前述基金子公司人士就提到,其公司團隊在資產證券化領域就已經布局三年多了,最近都在忙著做交易所ABS。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提到,雖然從牌照看基金子公司能做很多業務,但實際上能做的仍然比較有限。所以在選擇新的業務領域時,不少基金子公司選擇了ABS等較為創新的業務方向。
不過,一位滬上基金子公司人士坦言,不少基金子公司都在布局ABS,但轉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
起碼從目前來看,券商仍然占據了ABS業務的大半江山。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截至去年年底,在1125只出具備案確認函的產品中,管理人為證券公司的71家,基金子公司47家,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主力發行機構仍為證券公司。無論從發行規模還是存續規模來統計,證券公司的產品規模都超過80%。
對標:資管機構面臨相似挑戰 基金子公司不占優勢
資管新規出臺后,基金子公司在資管領域的對標仍然是券商資管、信托等資管機構,“在這一點上并沒有變化”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通道業務受到嚴控之后,非銀金融機構大多都要面對通道業務承壓,銀行資金來源受限的影響。從整體環境上,資管機構面臨的挑戰有類似之處。一位信托業總經理就向記者提到,“針對具體業務的發展仍是市場倒逼機制,你不轉型,市場逼著你轉。”對于信托行業而言,提高主動管理能力也是唯一的出路。
不過,從基金子公司目前選擇的轉型領域來看,與券商、信托等其他資管機構相比有時并不占明顯優勢。上述采訪者也向記者提到,以傳統的類信托業務為例,基金子公司尤其是與資本雄厚的信托公司相比,優勢并不明顯,人員經驗也比較薄弱。而從ABS業務來看,“實際對子公司來說這個業務的性價比較低,現在競爭又比較激烈,導致項目費用較低。而且按照新的監管規定,做內控、投后管理等需要的人員團隊配備要求很高,大家有個共識是,(基金子公司做ABS)壓力也是比較大的。”
一位券商資管人士也向記者提到,相對來說,券商服務企業的手段更多,可以為企業提供的項目也更多,在承攬項目時比較有優勢。但一些基金子公司如果有強大的母公司資源的話,或者有很強的資金支持,可以吸引客戶,那也是其優勢所在。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