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欧美日韩亚洲v在线观看/日韩免费视频/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昨爱

全時財經

首頁 > 基金 > 正文

291只主動權益基金虧逾30% 部分公募公司扎堆折損

(原標題:291只主動權益基金虧逾30% 部分公募公司扎堆折損)

本報記者 李潔雪 深圳報道

截至2018年12月24日,年內虧損超過30%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多達291只(包括普通股票型與剔除偏債混合型以外的混合型基金,分份額統計,下同),其中7只為今年才成立。

若剔除分級B產品來看,虧損最大的國泰金鑫,年內凈值跌幅高達47.65%。

包括該基金在內,國泰年內有4只主動權益基金虧損超過40%,虧損超過30%的主動權益基金數量高達11只。

根據記者統計,廣發、上投摩根、嘉實、富國、華商、銀華等,也有10只以上產品年內虧逾30%。廣發和上投摩根分別有20只基金在列。

國泰11只產品虧逾30%

截至上周五收盤,上證指數年內跌幅為23.92%。

據Wind數據統計,剔除2018年后成立的基金來看,年內凈值虧損超過上述比例的主動權益基金數量多達752只,占可錄得全年業績的主動權益基金總量的30.19%。這意味著,今年有三成主動權益基金跑輸大盤。

具體到單只基金來看,若不考慮分級B份額,年內虧損前三名則是國泰金鑫、國泰中小盤成長、富國城鎮發展,后兩只基金的年內跌幅分別為45.29%和44.1%。由于虧損嚴重,這三只基金遭到投資人的“用腳投票”,今年前三季度的規模分別縮水了59.47%、62.74%和48.8%。

以國泰金鑫來看,押碼大消費板塊是造成其凈值大幅回撤的重要原因。從持倉變化可見,該基金一季度持倉還較為分散,但二季度開始大幅聚焦在家電、家居以及白酒等行業個股。

然而這些行業在二季度開始出現補跌,且調整從二線標的起逐步蔓延至一線標的,尤其到三季度,格力、美的等一線股票以及白酒行業個股也出現全面潰退,使得該基金虧損嚴重。

公開資料顯示,國泰金鑫的任職基金經理申于2010年4月加入國泰,2015年6月起任基金經理。除國泰金鑫外,其管理的國泰成長優選今年以來虧損為43.94%;此外,成立于今年3月19日的國泰江源優勢精選也在其麾下,該基金成立以來的虧損也高達31.33%,在年內成立的次新基金中排在虧損榜單第二位,僅次于鵬華量化先鋒之后。

實際上,國泰金鑫和國泰成長優選去年全年收益分別為47.09%和45.6%,可謂是去年權益類基金中的佼佼者,無奈今年風向有變,原本助推其大漲的消費股最終成為拖累其大跌的“黑手”。

這種情況不止表現在個別基金之上,今年國泰旗下諸多基金均遭遇了大幅回撤。據統計,今年以來虧損超過40%以上的主動權益基金共有29只,分別來自18家基金公司,平均跌幅為43.37%。其中,僅國泰就占四席,除前述國泰金鑫、國泰成長優選外,還包括國泰中小盤成長、國泰估值優勢,4只基金的平均跌幅為45.15%。

不僅如此,年內虧損30%以上的291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國泰基金共有11只在列,平均跌幅為37.16%。

“這種情況在公募其實較為常見”,12月24日,華南一位資深公募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前兩年國泰基金重倉的消費股、新能源個股等正好在市場風口之上,所以他們去年業績表現非常優秀。這種情況之下,市場突然轉熊,對他們來說肯定是比較難受的。因為原先推高的籌碼不容易出貨。”

權益類基金虧損大年

國泰虧損情況雖然相對突出,但非個案。

實際上,上海另一家公司上投摩根今年以來同樣有4只主動權益類產品虧損超40%,分別是上投摩根阿爾法、上投摩根核心成長、上投摩根內需動力以及上投摩根整合驅動在列,平均跌幅為41.94%。此外,上投摩根旗下有20只基金年內虧損超30%。

除此之外,廣發、嘉實、富國、華商和銀華等今年以來同樣有10只以上主動權益產品虧損超過30%。其中,廣發虧損超過30%以上的主動權益基金數量為20只,與上投摩根并列成為虧損超30%以上基金數量最多的公司。

“但凡權益類產品較多的公司,今年都好不到哪去,只不過是比誰沒有那么慘而已”,北京一位公募副總經理12月24日向記者表示,“市場是具有周期性的,在市場整體向下的大趨勢之下,不管是炒股或是買基金,一定程度的虧損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認為市場過于放大了這種情緒。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基金是跑贏大盤的。”

如果說權益類產品今年虧損是常態,那么個別基金公司出現的“股債雙殺”情況則確實值得詬病。

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華商基金在10只主動權益基金虧損超30%的基礎之上,旗下17只債券基金全數虧損,虧損幅度在4.88%至33.33%之間,平均虧損幅度為14.36%。

顯然,對華商基金而言,2018年無疑是飽受壓力的一年。投資“踩雷”,基金凈值下滑,以及多位高管離職,都令這家公司急需尋找方向。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對基金公司而言,人是最重要的。在高管動蕩之后,如何盡快重整投研團隊,是華商目前面臨的最關鍵問題。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時需注明出處:全時財經 - http://www.clothingreviews.net/jijin/20181225/47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