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來,內地多家公募密集發布了基金經理變更公告,相比往年年終排名出來后的秋后算賬,貌似多位業績不佳的基金經理近期迫于壓力提前卸任。而在11月以來的18位“離任”經理中,嘉實基金獨占4人,是人數最多的一家公募。
近期18位基金經理“卸任”
統計顯示,從11月至今,短短5周時間便有多位公募基金經理卸下基金經理的擔子:最先“離任”的是長盛基金的喬林建。根據長盛基金公告,喬林建自11月3日起因個人原因卸任,卸任前其掌管4只權益類基金。任職期間業績最好的是長盛分享經濟靈活,平均年化收益率為37.74%,最差的是長盛同德,平均年化回報為2.5%,分化顯著。
令人不解的是,業績尚可的中海基金基金經理鄭磊同樣選擇了“拂袖而去”。資料顯示,此君加入中海基金后,管理了2只醫療類權益基金,分別為中海醫藥健康產業靈活和中海醫療保健股票。截至12月5日,今年以來這兩只基金凈值分別上漲了26.45%和24.98%,業績在醫藥類主題基金中排名居前。
12月以來趨勢依舊,迄今又有融通基金商小虎、景順長城丁丹、嘉實基金丁杰人3人因個人原因辭去基金經理職務,其中商小虎在12月5日的“卸任”最為引人關注。根據融通基金發布的公告,商小虎不再擔任融通滬港深智慧生活和融通跨界成長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但記者查閱Wind資訊,商小虎依然擔任融通基金的投資總監。
同時,《紅周刊》記者統計發現,今年年末“離職”的老將不在少數,在11月1日至12月5日“離職”的15位基金經理中,丁人杰、鄒唯、焦云、冼鴻鵬、陳若勁等6人在基金經理崗位任職年限超過5年,鄒唯和陳若勁任職更達9年以上。
疑因業績拖累“被離職”?
今年以來,因為業績欠佳疑似被基金公司“請離”的基金經理并不在少數。記者注意到,嘉實基金的基金經理鄒唯,他管理的嘉實主題精選混合從今年年初到11月14日鄒唯“卸任”,凈值回報率為1.39%,同期滬深300上漲了22.06%。
細究原因,這似乎和鄒唯在大類資產配置上少配股票有關:今年一季度末,該基金股票占凈值比例的31.89%,二季度股票倉位有所增加,達到37.57%,三季度繼續小幅加倉,股票倉位為44.02%。季報顯示,三季度末鄒唯配置最多的大類資產是現金,其占到總凈值的48.6%。
鄒唯在三季報中對自己的失誤做了解釋:“三季度出于對金融監管加強、流動性收緊、庫存周期和PPI見頂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本組合在大部分時間內選擇了低倉位操作,持有個股上也較少周期型行業,更多以體現防御思路的個股為主。這一判斷與三季度市場和宏觀經濟的實際情況出現了一定偏差”。
更為有趣的是,鄒唯兩次入職嘉實基金又兩次離開,第一次是在2003年加入嘉實基金研究部,歷任研究員、基金經理,管理過4只基金。2012年3月份,鄒唯離開嘉實基金,加盟上海磐信投資,擔任董事總經理;2013年10月,鄒唯再次回到嘉實基金,繼續做起了基金經理。
Wind數據顯示,2007-2012年,嘉實主題精選的凈值回報率為12.96%,同期滬深300指數漲跌幅為-28.96%。更出彩的是,該基金在2009-2011年創造了近2.5倍的收益。或許因為業績出色,鄒唯萌生了“奔私”的想法。但在私募圈沉浮1年左右,鄒唯再次回到老東家,但這一次,他管理的嘉實主題精選的業績未能續寫輝煌,任職期間,該基金凈值漲幅為48.5%,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為68.03%。
無獨有偶,在年末“離職潮”中,金鷹基金的冼鴻鵬同樣業績不佳,從1月1日到11月8日,他管理的金鷹核心資源凈值回報率為-17.46%,排在同期權益類基金的倒數第四名。具體分析,在操作策略上,冼鴻鵬每個季度都會進行大量調倉,但無論如何調整,重倉股的表現似乎都不盡如人意。
繼任者水平有待檢驗
由于基金經理個人能力對基金業績有很大影響,伴隨著基金經理的離去,原有基金業績大幅下滑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對于明星基金經理而言,其離職也使基金公司措手不及,在人才日漸稀缺的情況下,基金公司無奈中只好啟用新人。
例如嘉實服務增值行業,數據顯示,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在2016年之前還是一帆風順,但2016年卻成為分水嶺。2013-2015年,基金凈值每年的漲幅分別為:20.6%、19.19%和37.83%;但2016年,基金的凈值則是下跌了18.55%,而2017年年初至12月5日,基金凈值下跌了0.5%,這也讓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在504只同類基金中排到了第412名。
記者發現,基金業績出現轉折的時間與基金經理更換的時間點恰好吻合:2016年3月,“女將”焦云從陳勤手中接過了嘉實服務增值行業,隨后這只嘉實赫赫有名的拳頭系基金卻成為了嘉實權益類基金中的“后進生”。
今年二季度,焦云似乎想要扭轉局面,在重倉股中配置了4只保險股和1只銀行股,一改往日以創業板、科技股為主的投資策略。不過,可能是調倉的動作不夠迅速,該基金二季度凈值仍然下跌了5.87%。更不巧的是,焦云從6月12日起暫時離開公司,回家休產假,嘉實服務增值行業暫時交給研究部總監陳少平掌舵。但未等產假歸來,該基金的基金經理就換人了。
在焦云“卸任”后,李帥接管了嘉實服務增值行業,這也是李帥操刀的第二只基金。自從2009年7月加入嘉實后,他于2015年7月管理了第一只基金——嘉實低價策略股票,該基金凈值在2017年開年迄今上漲了21.31%,在195只同類基金中排在第56位。雖然李帥的基金“首秀”業績不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嘉實低價策略股票規模為3億,而嘉實服務增值行業規模為19.4億,一位基金管理經驗較少的基金經理,能否管理一只規模更大的老牌基金呢?這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人挪活,樹挪死?
其實,對于這些從公募離職的操盤手而言,塞翁失馬也未必是壞事,有的被挖走委以重任,有的則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公司。對此,格上理財數據統計,9-10月合計有339家私募公司在基金業協會備案,其中有16家法人代表有公募從業背景。
此外,現實中也不乏公募基金經理在離職后到上市公司當董秘的例子,上海某證券研究部負責人表示:“一般來說,董秘的收入不及基金經理。但這些基金經理更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他們看好某一行業或某一公司,希望與其一同成長,這是打工思維向創業思維的轉變”。
有趣的是,在離職的基金經理中,甚至出現掌舵人歸隱田園的個別特例。資深基金分析師王群航舉例,他熟識的一位公募基金投資總監,離開公募后在山里買了一塊地,動手蓋了一幢房子過農耕生活。
綜上所述,公募行業隔三差五就會出現多位基金經理離職的情況,對基民來說,在選擇基金時不應過分看重時任基金經理的名氣。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