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銀行提前預定“跨年資金”
圍繞“銀行口子與貼息攬儲”的故事似乎永遠都講不完。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即便存貸比已非監管“警戒線”,但貼息攬儲如今依舊活躍。“吉林某銀行尋找能夠停留7天的沖量資金,額度大,靠譜資金聯系”,有資金掮客在某沖時點攬儲社交平臺直白的表示;更有掮客宣稱自己手中掌握了“四+九銀行”(四大行以及九家股份制銀行)的口子,尋找真實資金對接。
然而,此前被曝光的多起存款丟失紛爭則顯示,看似熱鬧的“資金叫買叫賣”之外,風險也將如影隨形。
存貸比監管變監測
監管政策的改變始于2015年。
銀監會于2015年9月22日披露《中國銀監會令》,自當年10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下稱《管理辦法》),至今已逾兩年。
目前實施的《管理辦法》刪除了實施已有20年之久的75%存貸比監管指標。不過,在流動性風險監測章節中依舊規定,“銀監會應當持續監測商業銀行存貸比的變動情況,當商業銀行出現存貸比指標波動較大、快速或持續單向變化等情況時,應當及時了解原因并分析其反映出的商業銀行風險變化,必要時進行風險提示或要求商業銀行采取相關措施”。
換句話說,存貸比監管由原本的“紅色警戒”退居到二線,成為監管部門監測并分析了解的指標。
雖然存貸比指標已經由硬性要求變成了軟性監測,但是監管部門對于商業銀行存款動態變化的要求并未放開。在存貸比監管政策變化之前,銀監會、財政部、央行等部門曾經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規定,商業銀行應加強存款穩定性管理,約束月末存款“沖時點”,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該通知還強調,商業銀行不得采取“非法返利吸存(通過返還現金或有價證券、贈送實物等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或“通過第三方中介吸存(通過個人或機構等第三方資金中介吸收存款)”等手段違規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
“存貸比監管雖然變為動態監測指標,但是在銀行依靠息差的盈利結構沒有變化的背景下,攬儲的意義仍然不言而喻”,一位股份制銀行西部地區分行有關人士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存貸比即便不再存在75%的監管上限,也不可能是無上限的,因此努力吸收存款還是必要的。”
從上市銀行披露出來的數據來看,在存貸比放開初期,多數銀行的存貸比越接近80%。不過,中報顯示,今年中期上市銀行的存貸比整體有所上升,有6家上市銀行的存貸比超過了85%。
貼息攬儲亂象猶存
確實,存貸比監管的“退居二線”顯然并不意味著銀行攬儲壓力的消除,多數銀行在給分支機構設定的考核目標中,存款依舊是最重要的一項。于是,貼息攬儲的故事依舊在月末、季末等時點上演。不過,由于資金供給較為充足,目前的利率價格呈現出買方市場的特征。
“現在‘四+九’銀行都在報價”,掮客李女士(化名)近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目前是12月份中上旬,資金價格并不高,每天的貼息大概是資金總額的萬分之二(折合年化為7.3%)。”
而來自杭州的王先生(化名)自稱手中掌握了1億元的資金頭寸,對于資金的開價是每天萬分之2.5(折合年化為9.125%)。”
“雖然目前的資金價格并不算高,但是月底的局面就完全不一樣了,目前12月末的資金口子價格還沒有出來,但是已有銀行給出了額度,開始預定資金”,李女士表示,“畢竟,12月底不僅意味著月末、季末,還意味著年末。”
李女士透露,部分銀行對于年末沖時點已經頗有心得,“有些銀行比較會操作,一天時間資金就可以出來,有些銀行只能選擇跨越節假日的較長時間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近年來監管部門實施存款偏離度考核,沖時點攬儲在非特殊時點,大多是以定存貼息的形式存在的。
“目前大中型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大多在1.5%-2%之間,我們開出的定存貼息4.8%的年化利率應該還是合理的”,手中掌握了某城商行日均資金口子的劉先生(化名)表示,“資金在重要時點前可以隨時出來,不會耽誤沖量。”
此外,不同類型銀行的沖量價格也存在明顯差異:所謂“四加九”的銀行價格略低,城商行較上述銀行略高,而村鎮銀行和農信社的沖量資金價格最高,此類銀行中有部分銀行被中介列為所謂的“高危銀行”。對于資金掮客來說,“高危地區和高危銀行”的口子原則上是不操作的。不過,即便不是“高危地區和高危銀行”,資金的安全性也并沒有保障。
“其實,這種貼息存款并沒有絕對的安全。目前的大資金都要求銀行將所有的貼息一次性給付,但是資金方并非是穩賺不賠的,此前多家銀行被曝出存取失蹤的情況,其中相當對的情況就是‘你賺我貼息,我賺你本金’;而貼息方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因為銀主的資金需要在賬面上趴滿約定的時間,貼息方的年化資金成本最低,但是如果銀主堅持要求提前取走存款,則貼息方只能根據合同中對于違約責任的約定索賠,但由于貼息定存本就處于灰色地帶,其舉證也比較困難,索賠的時間跨度和成本可能將是巨大的”,資深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還有一種情況是“真口子遇上假資金”。也就是銀行或其工作人員支付了動輒數十萬元乃至數百萬元的定金后,資金方并不能真正實現資金入賬,銀行自然是“賠了利息又陪時間”,在期限內完成考核任務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