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力金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3個億,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2016年,新力金融連續八年均處于盈利狀態,也就是說,2017年為近九年來的首次虧損。
每經記者 邊萬莉 每經編輯 姚祥云
每經記者 邊萬莉 每經編輯 姚祥云
近日,新力金融(600318,SH)發布了2017年年報,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3.09億元,同比下降289.8%,也是近九年來的首次虧損。對此,新力金融在年報中解釋稱,公司業績虧損主要系計提商譽減值準備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新力金融旗下還有一家P2P平臺德眾金融,2017年凈虧損達102.55萬元。截至2018年3月31日,該平臺逾期金額達1.03億元,逾期筆數70筆。另外,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息披露系統數據統計,平臺項目逾期率為13.68%,金額逾期率達16.69%。
那么,新力金融2017年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額度到底是多少?旗下金融公司經營情況如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展開研究。
去年凈利下滑289.8%
新力金融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6.33億元,同比下降-21.95%;實現凈利潤-1.79億元,同比下降160.2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9億元,同比下降289.80%。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歷年年報發現,2009年~2016年,新力金融連續八年均處于盈利狀態,也就是說,2017年為近九年來的首次虧損。對于2017年公司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新力金融表示,主要系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近十年新力金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單位:萬元)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
新力金融,原巢東股份,2015年通過現金方式收購新力投資等46名交易對象持有五家類金融公司股權,重大資產購買完成后,德信擔保成為新力金融的全資子公司,德善小貸、德合典當、德潤租賃、德眾金融則成為新力金融的控股子公司。2016年3月,新力金融稱,水泥資產出售的相關審批程序和工作已經完成,水泥業務出售后,公司的業務性質已經正式轉變為以小額貸款、融資擔保、典當、融資租賃和P2P等為主業的類金融服務業,公司名稱也正式由巢東股份變更為新力金融。
與年報同日發布的公告中,有一則是關于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的內容。該公告指出,對德信擔保、德善小貸、德合典當、德潤租賃、德眾金融計提商譽減值準備,計提額度約為3.52億元,計入2017年度損益,導致公司2017年度合并報表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降低約3.5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新力金融在2015年向新力投資購入上述資產時,新力投資承諾交易完成后標的資產2015年~2017年度實現的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9億元、2.4億元、3.1億元,若實際利潤低于承諾利潤,則新力投資將按照《業績補償協議》及其補充協議進行補償。而據新力金融2017年年報顯示,上述資產2017年度實現的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1.65億元,完成率為53.23%。
對此,新力金融董秘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根據《業績補償協議》及其補充協議,公司第一大股東安徽新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擬以現金方式進行補償。公司第七屆董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公司2017年度實際盈利數與承諾數據差異情況及擬采取措施的議案》,該議案尚需提交公司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待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后,公司會及時向安徽新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具書面通知,督促其履行相關承諾。
德眾金融去年虧損103萬元
2017年,雖然上述標的資產實際利潤未達到承諾利潤,但除德眾金融外,其余標的資產均實現了盈利。年報顯示,德眾金融2017年營業收入1327.41萬元,凈利潤為-102.55萬元。公開資料顯示,德眾金融經營P2P網貸信息中介業務,成立于2014年4月,注冊資本2000萬元,于2014年6月6日正式上線。
對于德眾金融虧損的原因,新力金融在年報中表示,2016年8月24日,監管部門頒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對借款人在網貸平臺融資額度進行了嚴格限制,并要求各信息中介平臺在過渡期內完成超標項目的退出整改,這給公司下屬德眾金融網貸信息中介平臺的運營帶來了較大影響,盈利水平不及預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德眾金融官網披露的運營報告顯示,截至3月31日,德眾金融逾期金額為1.03億元,逾期筆數共計70筆。其中,逾期90天(不含)以上筆數有68筆,約占總筆數的97%。另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息披露系統數據統計,德眾金融平臺項目逾期率為13.68%,金額逾期率達16.69%。
新力金融在年報中表示,德眾金融始終堅守“信息中介服務”定位,以“壓總量、調結構”為導向,著力加強合規整改,努力探索業務轉型。停止發行超限額項目,轉型以住房抵押貸為主要業務產品,并探索引入省農業擔保的“勸耕貸”等其他小額消費信貸產品。同時,積極履行平臺責任,全力推進逾期項目的清收工作,全力做好和借款人、投資人以及擔保人的溝通和輿情管理工作,努力化解各類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欲就逾期以及虧損等問題對德眾金融進行采訪,但多次致電德眾金融媒體采訪電話,一直未能接通。截至發稿時,記者發往德眾金融的郵件也未得到回復。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