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幫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升值的逆周期因子,正式宣告重回江湖,在岸和離岸市場上人民幣應聲大漲。
資料圖:中國人民銀行。 中新社發 楊明靜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8月24日19時07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消息稱,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重啟“逆周期因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消息正式發布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就在傍晚一掃日間頹勢,直線拉升超400點: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在日間收于6.8789后,在17時30分左右直線拉升,從6.88一線直線飆升,并在逆周期因子重啟的消息公布后繼續走高,最高至6.8412,;更多反映國際投資者預期的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高升值至6.8273,較日內高點大漲超過600個基點。
為適度對沖貶值方向的順周期情緒
為何時隔7個月再度重啟逆周期因子?
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指出,近期受美元指數走強和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周期行為。基于自身對市場情況的判斷,8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行陸續主動調整了“逆周期系數”,以適度對沖貶值方向的順周期情緒。
逆周期因子2017年5月26日亮相,為了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核心成員基于市場化原則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由原來的“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調整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引入“逆周期因子”有效緩解了市場的順周期行為,穩定了市場預期,幫助人民幣匯率在2017年大幅升值。2018年1月,隨著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趨于平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行基于自身對經濟基本面和市場情況的判斷,陸續將“逆周期因子”調整至中性,1月19日晚,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網站以答記者問的方式回應了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已經恢復中性。
在逆周期因子實施的7個月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路從6.86升值至6.40上方,升值幅度達6.7%左右。
而對于此番逆周期因子重啟的效果,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新聞稿中并未諱言。
“截至發稿時,絕大多數中間價報價行已經對‘逆周期系數’進行了調整,預計未來‘逆周期系數’會對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發揮積極作用。”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表示。
三周來每周出一招穩匯率
這是8月3日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第三度出手。
8月3日,央行宣布從8月6日起,央行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到20%。
簡單地說,央行要求金融機構按其遠期售匯(含期權和掉期)簽約額的20%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相當于讓銀行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虧損而計提風險準備,通過價格傳導抑制企業遠期售匯的順周期行為,屬于透明、非歧視性、價格型的逆周期宏觀審慎政策工具。
10天后,央行對離岸空頭出手。
央行上海總部8月16日通知要求上海自貿區分賬核算單元(FTU,Free Trade Accounting Unit)的三個凈流出公式暫不執行,各銀行不得通過同業往來賬戶向境外存放或拆放人民幣資金,但實體經濟真實的跨境資金收付需求不能受影響。
某國有大行國際業務部相關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這一政策是為了減少境外人民幣流通量,遏制套利資金做空人民幣。
這一政策落地后,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走高,從8月15日盤中創下的6.9580的近期新低一度走高至6.82附近,并與在岸市場形成倒掛。
而最新祭出的逆周期因子,無疑是央行調節外匯市場的工具箱中,效果最立竿見影的一個。
一位國有大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表示,相比外匯風險準備金,逆周期因子更為主動,調節效果也更加立竿見影。
“遠期風險準備金只能提高企業遠期購匯的成本,并不是限制購匯,只對那些為了投機而進行的遠期購匯可能會受影響,而逆周期因子能夠使中間價更加反映市場供求的變化,對中間價的定價影響也更直接,從上次的使用效果看對匯率走勢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該人士稱。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人民幣連續三個月貶值,但不同于2015年和2016年貶值時外匯儲備連續縮水,在本輪調整中,外匯儲備在6月和7月實現超預期增長。
央行稱,無論是2017年至2018年一季度的人民幣匯率升值,還是二季度以來的人民幣匯率貶值,都是由市場力量推動的,央行已基本退出常態式外匯干預,官方外匯儲備和央行外匯占款變化上也能反映出來。
截至2018年7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1179.46億美元。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時需注明出處:全時財經 - http://www.clothingreviews.net/jinrong/20180825/43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