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1月份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工業、投資等部分數據持續放緩,但經濟穩定運行韌性增強,經濟結構優化亮點較多,經濟提質增效態勢良好。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生產需求平穩增長。在去年同期基數比較高、近期國際上不確定性增多的情況下,特別是最近在扎實推進結構改革、污染防治的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效果,這充分說明中國經濟的韌性很強。
新動能持續壯大
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1%,增速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
新動能、新產業持續壯大。1-11月份,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5%和11.4%,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9和4.8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68.8%,新能源汽車增長46.5%。
從先行指標來看,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8%,較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為今年以來的次高點。
萬博研究院新供給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劉哲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庫存短周期接近尾聲、設備投資周期的邊際拉動作用趨降的背景下,PMI仍超預期回升,生產性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創年內新高。這表明供給結構持續優化下,新消費品、高技術制造業等新動能對于經濟的支撐作用已逐步體現,微觀主體的活力進一步增強。
供給側改革扎實推進,在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方面,鋼鐵、煤炭去產能年度目標已超額完成;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3.7%,降幅比上月末擴大0.4個百分點;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46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26元。
在去杠桿和補短板方面,10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7%,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1-11月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農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3.6%、23.3%和16.6%,分別快于全部投資16.4、16.1和9.4個百分點。
關于明年的經濟形勢,毛盛勇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形勢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明年還能夠延續下去。明年要把更多精力和工作的重心放在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上,朝著高質量的發展更加努力。
劉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明年隨著放松行政管制和行政壟斷、降成本方面政策的落實,民間投資有望企穩回升。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不斷推進,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的軟產業和軟性制造業有望為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
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加快
數據顯示,1-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75057億元,同比增長7.2%,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投資211295億元,增長11.0%;民間投資348143億元,增長5.7%,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60.5%。
制造業投資結構明顯優化。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5.9%,占制造業投資的比重為13.4%,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4.3%,占制造業投資比重為48.1%,比上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高耗能制造業投資下降2.3%。
值得注意的是,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加快。1-11月,基礎設施投資126720億元,同比增長20.1%,比1-10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570615億元,同比增長4.4%,比1-10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
毛盛勇表示,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加快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財政收入增長,今年以來,全國財政收入增長保持比較快的速度。第二,民間投資呈現回穩上升的發展態勢。第三,用于補短板、惠民生、增后勁的大量基礎設施投資持續較快增長。
“客觀來看,這些投資領域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基礎設施促進貧困地區的精準脫貧,同時有利于擴大消費,所以這些投資更多既有利于當前補短板,更有利于惠民生,有利于促進長期經濟發展。”毛盛勇說。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小幅回落,1-11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00387億元,同比增長7.5%,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9.7%。房屋新開工面積16167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9%,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增長10.8%。
毛盛勇表示,整體來看,一方面熱點城市或者主要城市的房價上漲局面得到了控制,另一方面,成交、投資總體比較平穩,說明房地產市場當前運行總體是比較平穩的,說明調控取得了成效,風險也得到了初步控制。
毛盛勇強調,下一步還要加快房地產市場制度的改革,加快推進長效機制的建設,特別是要從稅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綜合施策,更快更好地實現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樣一個定位。
關于房地產市場制度改革,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是住房制度的方向。多主體供給,包含土地和住房供給主體的改變;多渠道保障,要求政府承擔更多的住房責任;租購并舉,核心在租,政府應充分釋放政策紅利運用法律、金融、土地、投資、貨幣化補貼、稅收等多種手段,滿足多層次的住房需求,充分保障“住有所居”。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