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股市又傳來了一則喜訊:2017年A股人均賺了2.32萬。對此,多數股民稱自己今年“賺了指數,沒賺到錢“,肯定又被平均了一回。而實際上,主流指數收益率下半年以來均有所提高,其中中證100、深證100R的表現,并不遜于全球市場的恒生指數和美股;包括創業板的表現也好于上半年。
那么這個惱人的今年人均賺了2.32萬的數據是咋炮制出來的呢?截至12月8日,滬深兩市股票總市值為60.56萬億元,較2016年年末的54.71萬億元增加了5.85萬億元,剔除新股后增加了3.07萬億元。根據中登公司數據顯示,截至12月1日,期末投資者數量已突破1.32億人。據此計算,今年A股投資者人均盈利2.32萬元(3.07÷1.32)。
乍一看以上的計算公式似乎存在著啥問題,仔細想來,總市值=總股本×市價。這個總股本里有一部分是在大股東、國家隊、戰略投資者等手里,而普通股民能交易的只有自由流通的那部分股本,也叫自由流通股本。顯然,今年股民賺了多少,并不能看股市的總市值增加多少,而是要看自由流通股本計算的自由流通股的市值增長了多少才合理。
于是,我們又重新計算了一下,得出了今年股民人均盈利1.39萬元。就是以12月8日為截至日,滬深兩市股票自由流通市值為22.56萬億元,較2016年年末的20.19萬億元增加了2.37萬億元,剔除新股后增加了1.83萬億元。再按照1.32億的投資者數量簡單計算,得出結論是中國股民今年人均還是賺了萬把塊錢。雖然,這次比之前人均少了1萬無左右,但起碼中國股民還是賺錢了。
但是我們又發現,今年有“50只漂亮藍籌股”漲勢如宏,而另有3000多只要命個股卻始終趴在歷史低點,缺乏生機。于是,我們先把排名前50只股票統計一下,這50只股票的自由流通市值合計增長2.17萬億元。
也就是說,如果剃除這50只大盤藍籌股,滬深兩市的自由流通市值今年以來減少0.34萬億元,人均虧損0.26萬元。從人均賺1.39萬到人均虧2600元,也就相隔了50只藍籌股。正因如此,也解釋今年多數投資者“賺了指數,不賺錢的根源。
平心而論,A股市場的分化相當嚴重。深證成指、上證指數漲幅排名靠后,創業板跌7.39%,排名都是在全球主要股市中墊底。然而,股市也不是全軍覆沒,還是有表現不錯的指數。比如主要成分行業為金融、消費的中證100、深證100,今年以來分別上漲31.44%、28.68%。跟強勁的港股和美股比,也毫不遜色。
為什么A股會出現“冰火兩重天“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究竟預示了什么呢?首先,2017年股市的資金面與二年之前完全不同,2015年貨幣政策是全面放開,不僅有場內融資,也有場外配資,各路資金紛紛流向A股市場。而現在為了金融去杠桿,為保人民幣匯率,我國的貨幣政策呈現偏緊格局。
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要想讓股市上漲,只能通過拉升少數權重藍籌股,而白馬藍籌股也只有一百多只,所以就會呈現今年少數個股表現優異,近3000只個股陰跌不斷。
再者,2017年股市的投資理念正在悄然發生改變,由過去的炒中小盤股、炒績差股、炒次新股等投機行為,逐漸走向價值投資理念。國家隊、養老金、QFII等機構投資者的入市,使得A股市場白馬藍籌股受到追棒,短期投機氛圍驟降,
同時,證監會打擊股市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等亂象,銀監管對銀行資金流向股市、房地產進行封堵,這使得蟄伏在個股中的莊家望風而逃。所以去年股價和市值被炒上天的莊股今年頻頻發集體閃崩現象。
最后,機構賺得多,散戶被平均的現象很明顯。今年以證金、中金為代表的國家隊,以中信證券為代表的券商等機構投資者,都在股市中賺得盆滿缽滿。白馬藍籌股的市值都是機構投資者給拉上去的。所以,要說今年股民個個都虧錢,那肯定不現實,但是一人賺錢,二人平局,七人虧損那是必然的結果。
資料顯示,剔除2016年12月之后上市的新股、期間停牌股票后,3022只個股中,僅有706只上漲,2316只個股下跌,下跌個股占比達到76.63%。其中,跌幅超過20%的個股共1491只,占比達48.68%;122只個股股價腰斬(跌幅超50%)。這兩組數據比上半年更糟糕。
2017年A股的慢牛行情,股民人均賺了2.32萬?這是天大笑話,或干脆說散戶被機構給平均了。事實上,有七成以上的股民是“賺了指數,不賺錢”。今年場內資金有限,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拉升藍籌股穩賺不賠。但對于散戶來說,在投資之前千萬要做足功課,未來A股投資的難度系數正在加大,弄不好就會落得個被機構割韭菜的下場。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