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不少銀行在新發行凈值型產品的說明書中明確收益分配方式,包括管理費、業績比較基準,以及超額收益客戶端可獲得的收益百分比。此種模式下,銀行究竟能夠賺得更多,還是更少,將與具體的分配模式,以及客戶最終的認可程度有關,存在市場博弈空間,目前難有定論。
多份已公布的銀行2017年報顯示,去年銀行理財業務收入減少,這塊銀行過去的“現金牛”業務,正面臨不小挑戰。
建設銀行2017年報顯示,這與“向客戶支付的收益率較上年明顯提升,銀行端管理費下降”有關。而根據2017年11月17日,監管層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意見征求稿)》,未來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資管產品,都需要回歸代客理財本源。由投資人承擔投資風險,銀行不顧投資端實際收益,而能夠自行決定兌付客戶多少收益的時代,恐怕將一去不返。
未來銀行理財業務究竟能否“多賺錢”,目前來看存在較大的市場博弈空間。一方面,凈值化轉型后銀行理財要明確管理費和超額收益分成的商業模式。另一方面,銀行仍需要抓住客戶基礎這一最大優勢,“以最大的誠意”留住客戶。
手續費收入最大降幅逾5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多份上市公司2017年報發現,去年理財業務收入下降較為普遍。
以市場份額最大的工商銀行為例,截至報告期末,其理財產品余額為3.01萬億元,市場占有率超10%,規模同比增長11.4%(全市場同比增速僅1.51%),但其個人理財、對公理財及私人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518.30億元,同比是減少了10.74%。國有大行中,建設銀行也披露理財產品收入為200.4億元,同比減少2.42%。
在股份行中,光大銀行的理財手續費收入同比降幅最高,達54.5%,從2016年幾乎“腰斬”至2017年末的34億元。其次是中信銀行,年報顯示去年理財業務收入55.36億元,同比降幅達21.27%。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銀行2017年報顯示,去年理財投資端收益比上年末提升約0.77個百分點,在整體理財產品規模同比增長15.55%的背景下為客戶創造收益同比漲幅接近20%。
一方面,“同比”數據意味著銀行過去賺取高額“投資收益和兌付客戶收益之差”的“舒服日子”過去了;另一方面,也說明去年銀行理財市場的同業競爭較為激烈,銀行爭相“扛收益”、留客戶。
另外,招商銀行年報披露的兩組數據也分別說明了同樣的問題。一是受托理財收入122.27億元, 同比下降了14.69%;另外一組數據是非保本理財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140億元,同比下降9.5%。
針對理財業務收入下降的情況,招行年報解釋稱主要是因為“本年階段性調降產品銷售費率讓利客戶、表外理財規模有所下降及2016 年對受托理財收入完成權責發生制核算優化改造”。
據招行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末,其非保本理財規模同比下降了8.3%。從全行業來看,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7年銀行非保本理財同比下降了4.1%。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