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家銀行從4月中旬開始上調大額存單利率 最高上浮幅度超過50% 銀行大額存單利率為何猛漲)
有專家分析稱,此次多家銀行上調大額存單利率有兩個因素,首先是最近整個市場融資面偏緊,銀行在吸收存款下壓力較大;其次是央行最近在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有所放寬,銀行在吸儲上的自主定價空間也有所增加,這讓大額存單利率有所提升。
一直不溫不火的大額存單近期因為集體“加息”成為銀行備受關注的熱點業務。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從北京地區市場了解到,多家銀行從4月中旬開始先后上調了大額存單利率,并增加了更高起點額度的大額存單產品,少數銀行大額存單利率相較基準利率上浮的幅度已超過50%。
事件
多家銀行近日紛紛上浮大額存單利率
4月中旬,建行率先推出較央行基準利率上浮45%的一年期大額存單,起購金額為30萬元,發行渠道為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和STM(智慧柜員機)。建行某支行理財經理表示,新款大額存單產品每周一上午釋放額度,額度有限。同時,起點20萬元的存單利率仍上浮40%。
很快,中行和農行等大行也都推出了利率上浮45%的大額存單產品,起購金額均為30萬元。
在朝陽門附近一家農行網點,北青報記者看到,資訊公告牌的顯著位置擺放著一張有關大額存單利率最高上浮45%的宣傳單。從宣傳單可看出,起點25萬元的產品,上浮幅度仍為42%,只有起點30萬元的存單才能享受上浮45%的優惠利率,其中一年期利率為2.175%。
北青報記者昨天從中國銀行的手機銀行也查閱到,該行大額存單利率體系,起點20萬元的大額存單利率仍上浮40%,起點30萬元的上浮45%。從期限品種看,中行產品線最豐富,20萬元起點的大額存單,有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18個月、24個月、36個月、60個月9個品種;30萬元起點的沒有36個月和60個月這兩個品種。以一年期為例,20萬元起點的大額存單利率為2.1%,30萬元的為2.175%;兩年期的20萬元起點的大額存單年利率為2.94%,30萬元起點的為3.045%
追訪
交行利率上浮幅度最高可至50%
國有大行中,交行的大額存單產品最有吸引力,利率上浮幅度最大可至50%,而且起點金額只需20萬元。
交行推出的傳統大額存單產品分為3個月、6個月、1年期、2年期和3年期五種期限,其中前四種起點金額20萬元,就可以享受到基準利率上浮50%的利率。
從4月17日起,招行新推出50萬元和100萬元起大額存單,利率較基準利率分別上浮45%和50%,原有20萬元起大額存單持續供應,利率較基準利率上浮40%。新款大額存單已正式上線,可以通過網點、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購買。
招商銀行北京分行有關人士對北青報記者表示,這批新的大額存單推出后,很受歡迎。上線第一天,大額存單的認購量就達到以往日均認購量的三倍。在資管新規背景下,新款大額存單增加了客戶的選擇,豐富了零售財富管理體系保本類資產的內容。
對比
城商行大額存單利率仍有優勢
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一向在存款利率上最有競爭力的城商行目前提供的大額存單利率依然最具優勢。
寧波銀行本月23日推出的最新一期大額存單產品,分為1年期、2年期、3年期(利隨本清)、3年期(按季付息)、3年期(按月付息)、3年期(可轉讓利隨本清)六款,1年期和2年期產品年化利率分別為2.13%、3.192%,3年期產品為4.18%,較之基準利率上浮幅度分別為33%、52%和52%。
北青報記者在江蘇銀行的一家網點柜臺看到,該行提供6個月、1年期、2年期、3年期的大額存單產品,起點均為20萬元,1年期和3年期利率均上浮52%,6個月和2年期上浮幅度為42%。
據報道,外地一些城商行大額存單上浮幅度更高,有的上調之后較基準利率上浮約55%。
分析
銀行為何突然集體提高大額存單利率?
對于此次各家銀行普遍提高大額存單利率,業內人士認為,除了體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更主要的原因是銀行攬儲壓力太大,吸收存款難度越來越大。
有分析稱,?從2017年銀行年報披露數據看,2017年銀行存款規模分化嚴重。國有五大行儲戶存款余額達到32.14萬億元,占儲戶存款的比重為49.93%,如果再加上個人存款規模堪比國有大行的招商銀行,六家銀行儲戶存款占比超過50%,且存款余額增速也較為平穩,在2.5%-4.9%之間。其他銀行攬儲能力和規模呈兩極分化態勢,個別城商行存款增速達60%,但也有個別股份行存款增速為負。總體來看,大部分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吸儲壓力巨大,這些銀行如果加大力度拉存款,也會對存款大戶銀行帶來同業競爭的壓力。
近期,南方某上市銀行總行對一季度存款情況分析稱,大量存款增量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的國有大行,而在金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方,金融服務網點早已飽和,加上互金等機構的滲透,存款增量越來越少。該行認為,存款爭奪戰已經達到“白熱化”程度。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稱,此次多家銀行上調大額存單利率有兩個因素,首先是最近整個市場融資面偏緊,銀行在吸收存款下壓力比較大;其次是央行最近在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有所放寬,銀行在吸儲上的自主定價空間也有所增加,這讓大額存單利率有所提升。
交行金融研究所首席金融分析師鄂永健則認為,上調大額存單利率可能有緩解資管新規影響的考慮。資管新規要求銀行不得發行表內理財,一旦被禁止,銀行會面臨存款增速放慢、流動性緊缺的壓力。不過,央行在4月17日宣布降準,凈投放量比較可觀,這對近日大額存單利率上浮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也有避免未來商業銀行存款利率放開后利率大幅上升的作用。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大額存單利率上調,將增加銀行存款業務的競爭力。太平洋證券認為,存款利率的上升導致銀行對資金的吸收能力增強,與部分理財產品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一定程度上會引發資金回流。尤其是在理財產品剛兌屬性打破的大趨勢下,存款利率的提升與接軌,大概率會吸收理財資金的分流。
聚焦
大額存單“加息”后利率仍追不上理財產品
雖然大額存單利率近期顯著提高,但比起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仍不具吸引力。?部分銀行網點的工作人員表示,即使加息了,大額存單依然不溫不火。
在東城一家外地城商行的支行,工作人員表示,該行的理財產品表現很好,所以很少有客戶做大額存單,網點連紙質的宣傳材料都沒有,只能在電腦里查詢。他向北青報記者展示了一張正在發售的理財產品名錄。一款一年期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5.52%,而該行同期大額存單利率只有2.175%,足足相差3.345%,以20萬元起點金額計算,一年的利息收入相差6690元。即使是風險較低的保本型浮動收益產品,年化預期收益率也有4.6%,是大額存單利率的兩倍多。
“只有那些就認存款的客戶才會選擇大額存單,畢竟比普通儲蓄的利率高不少。但我們網點大部分客戶會選擇買理財。”這位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
關注
大額存單與銀行理財該如何選?
不過,所有銀行的理財經理都向北青報記者強調,大額存單與理財產品是完全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客戶不能只看收益率來選擇。
首先,現在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的,而大額存單是保本保收益的,前者風險遠高于后者。雖然理財違約的情況不多見,但理論上客戶需要承受本金和收益不能兌現的風險。其次,大額存單流動性要遠高于理財產品。除了極少數可以提前贖回或進行質押的理財產品,大部分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認購之后,資金就劃走無法使用,只能等待到期兌現。而大額存單跟普通儲蓄一樣,可以提前支取,雖然會損失利息,但本金還可以在緊急情況下提前取出使用。現在越來越多銀行還提供提前支取時按實際期限靠檔計息的大額存單產品,客戶提前支取的損失會有所減少。
因此,專業人士提醒大家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對資金流動性的需要來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和大額存單。那些長期鐘情于儲蓄、資金量又較大的客戶會發現大額存單是更好的選擇,大額存單也特別適合不會互聯網理財、手頭資金寬裕的中老年客戶。
此外,目前各家銀行發行的2年、3年以上的長期理財產品數量較少,其收益率與大額存單利率的差距也比短期限產品小。比如,某城商行的普通1年期和3年期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5.1%和5.35%,分別比同期大額存單高2.82%%和1.17%,對比一下,顯然3年期大額存單相對合適。
因此理財專業人士建議,如果大家有長期閑置的資金,也可以選擇長期限的大額存單,鎖定較高利率。畢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是會隨市場行情調整,1年期理財到期后不一定再續買的產品不一定能保持同樣高的收益率。建行某支行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該行的3年期大額存單的確是所有期限產品中賣得最好的。
相關
央行新規昨實施?共釋放資金近1.3萬億
昨天,央行此前發布的定向降準置換中期借貸便利措施正式實施。央行稱,當日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非縣域農商行以及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降低1個百分點,共釋放資金近1.3萬億元,相關銀行同時歸還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共9000億元。兩者相抵,凈釋放資金近4000億元。
央行表示,降準置換MLF屬于兩種流動性調節工具的替代,在與4月中下旬企業繳稅形成對沖后,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總量基本沒有變化,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取向保持不變。同時,降準置換MLF有利于優化流動性結構,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小微企業貸款投放,適當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有關落實情況將納入今年后三個季度的宏觀審慎評估(MPA)考核。
中金研報認為,短期內,置換可能會降低基礎貨幣增長,并有助于提振貨幣乘數。同時,4月季節性繳稅也會壓制基礎貨幣擴張。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未到期的MLF存量共4.9萬億元,意味著還有進行類似“置換”的空間。“用降準置換MLF”將有助于小幅增厚商業銀行的盈利。報告還認為將存款準備金降至更為合理的水平,有助于從根本上降低監管套利的動機。此外,該結構性變化也有助于減少大規模、頻繁公開市場操作帶來的成本,包括路徑依賴及對日投放價、量的過度解讀。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