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浙商銀行(2016.HK)不缺乏上頭條的機會。從與寶能的杠桿資金來源,到樂視股權質押風波都展現身影,以至于留下了風格激進的市場印象。
5月8日,江南化工(002226.SZ)的一則大股東盾安集團股權質押公告,再次讓浙商銀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盾安債務危機是當前資本市場最熱門的事件之一。
為什么身處輿論漩渦的偏偏是浙商銀行?
今天我們不談寶能,不說樂視,也不拆解盾安,就談談浙商銀行本身。看看錢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
浙商銀行,中國第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盡管成立時間較晚,資產規模在股份制銀行中排名靠后,但截止2017年底,總資產規模也超過1.5萬億,仍然是個巨無霸。
2012年底,浙商銀行的總資產規模還不到4000億元,短短5年時間,資產規模增加了超過一萬億。
萬億資產是如何煉成的?
先看看浙商銀行與同行業的資產規模增速對比。
規模急速擴張:浙商銀行躋身萬億俱樂部
2012年之后,尤其最近三年,由于宏觀經濟增速換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規模增速開始明顯放緩。但同期浙商銀行的資產規模仍然保持了相當高的增長速度。以下為浙商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近年來的總資產規模走勢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浙商銀行總資產增速遠高于全國股份行的整體增速。
2012年至2017年,浙商銀行總資產從3938億元增長至1.54萬億元,5年時間增長了2.9倍,而同期全國股份制銀行總資產規模增幅僅為91%。
面臨同樣的宏觀環境,浙商銀行如何能實現遠超行業水平的資產擴張速度?難道真有什么獨門秘籍?
先來看看當前的資產構成,從存款說起。
個人存款占比墊底上市銀行 資金成本攀升
銀行業一直有“存款立行”的說法,能獲取穩定的低成本資金來源,是一家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存款對于銀行來講屬于負債,但仍然是總資產的一個構成部分。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在梳理浙商銀行的存款構成時,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數據。先看A股和港股41家上市銀行2017年個人存款占存款總額的排名情況:
浙商銀行以6.47%的個人存款占比在41家上市銀行為最低,是唯一一家個人存款占比小于10%的上市銀行。
在整理數據之前,我們就猜測浙商銀行的個人存款占比可能會比較低。作為一家成立較晚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網點數量偏少,又沒有類似于招商銀行一卡通那種“殺手級”的產品,浙商銀行在吸收個人存款方面處于劣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個人存款金額占比如此之低還是出乎預料。
不僅個人存款占比低,個人貸款占比同樣也不高。2017年,浙商銀行個人貸款占比僅為19.90%,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墊底。
浙商銀行可能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7年的個人存款總額同比增長了66%,個人存款占比也從2016年的4.56%提升至2017年的6.47%,增加了近2個百分點。
不過,從浙商銀行披露的存款平均付息率來看,其獲得個人存款的成本在2017年也在驟增:2017年個人存款平均付息率為2.43%,同比增加0.46個百分點。
個人存貸款占比都不高,那么浙商銀行迅速增加的資產規模從哪里來?
那就不得不看看同業業務了。事實上在其資產規模增速最大的2014年和2015年,也是其同業業務規模急劇攀升的兩年。
同業存單猛增3倍 同業負債占比壓紅線
拆解浙商銀行的負債端,會發現同業負債對資產擴張的作用十分明顯,具體如下:
2014年,浙商銀行取得同業存單發行資格,并在當年發行了面值505億元的同業存單。此后,同業存單一路猛增,從2014年末的386.48億元增至2017年末的1595.52億元,三年猛增3倍。同業存單占總資產的比重也從2014年的5.77%提升至2017年的10.38%。
同業存放和拆入是浙商銀行資產來源的另一個大頭,從2012年的917.44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3568.0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1.21%。
目前,同業存單和同業存款這兩項同業負債合計占浙商銀行總資產的比重為33.6%,而這一比重在2015年更是高達41.71%。
同業業務本質上也是對公業務的一種,對于網點少的中小型銀行來說,同業業務可以讓其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資金、擴大規模。
不過,近年來監管層開始逐步對同業業務進行更為嚴厲的監管。央行2018年一季度評估起,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占比指標進行考核,設定了同業負債(含同業存單)占總負債比重不超過三分之一的監管紅線。
根據財報數據測算,2017年末,浙商銀行同業存單加上同業存款占總負債的比例為35.68%,這一比值較2015年的43.82%大幅下降近8個百分點。
負債端主要是衡量銀行獲取資金的能力,真正產生利潤的是資產端。
非標資產依賴度高:應收款項類投資五年增長30倍
傳統銀行業的主要的經營模式就是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賺取中間的利差,并由此衍生出各種中間業務。
但是,對于一些中小型銀行來說,資金成本沒有優勢,客戶基數低,依靠傳統的業務賺錢壓力比較大。同業業務成為資產規模擴張和創收的利器。
前幾年,同業業務中的非標資產反應在銀行財報上的科目主要是同業存款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隨著金融監管趨嚴,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在銀行財報上逐漸減少,隨之增多的是應收款項類投資。
根據浙商銀行財報,應收款項類投資包含信托計劃和資產管理計劃、理財產品和債券,其中信托計劃和資產管理計劃占比最大,2017年有3439.18億元,占應收款項類投資總額的比重達99%。
事實上,在浙商銀行資產規模急速擴張的那些年,應收款項類投資金額也是增勢最迅猛的。
浙商銀行應收款項類投資從2012年的104.35億元一路增長至2016年的5370.36億元,4年時間增長了50倍!應收款項類投資金額在2015年和2016年均超過放貸金額,占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41.86%和39.64%。
在監管層加大對非標資產的監管下,2017年浙商銀行的應收款項類投資終于下降至3432.23億元,同比驟減36%。
不過,即便是減少了,浙商銀行應收款項類投資占總資產的比重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仍處于高位,僅次于興業銀行:
關于應收款項類投資,對銀行來說其實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監管對此類資產的減值計提的規定相對較松。相對于銀行貸款有撥貸比等監管指標,對于應收款項類投資這項資產,銀行調節減值計提空間一般會更大。
隨著同業業務和非標資產收縮,浙商銀行要維持資產規模,就意味著要增加面對企業和個人的業務,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增加經營成本。
成本收入比攀升 浙商銀行轉身不易
成本收入比是反應銀行成本控制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經過前幾年的持續改善后,浙商銀行2017年成本收入比的攀升十分明顯:
2017年浙商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為31.96%,較2016年提升了4.24個百分點,在9家上市股份行的增幅排行中,與興業銀行并列第一。
至此,我們對于浙商銀行近五年來的資產擴張之路有了粗略的了解。至于其他的問題,不妨以后慢慢拆解。
出來混都是要還的,沒有誰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尤其在銀行業。
同業業務在很多年前就被戲稱為“春藥”,后來又被比作是“鴉片”。鴉片也可入藥,但抽多了就是毒品。春藥更不可多用,會掏空身體,后患無窮。
金融監管日趨嚴厲,前有MPA,后有資管新規,風格激進的銀行,到了該擠水分的時候了。
過去五年資產膨脹萬億,后同業時代浙商銀行前景如何?
且行且珍惜。浙商銀行在港股上市,港股市場反應還是很敏銳的。也許不久的將來,就能見到真章。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