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欧美日韩亚洲v在线观看/日韩免费视频/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昨爱

全時財經

首頁 > 理財 > 正文

“結構性存款”爆紅 金融創新還是跨監管套利?

記者在多地走訪發現,多家銀行集體上浮大額存單利率,這與近期出現的結構性存款明顯增長等現象疊加,透視著在行業監管從嚴、存款低速增長常態化背景下,銀行業吸儲難度加大、經營壓力增大,在資產端和負債端受到雙重擠壓。

在“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產品逐步打破剛性兌付,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后,不少銀行開始熱推一種“結構性存款”的金融創新產品,發行量呈現井噴之勢。業內專家認為,結構性存款已經成為銀行攬儲和拓展理財業務的新利器,隨著發行量劇增,進一步厘清發行和銷售等環節的規則也顯得較為迫切。

大額存單利率集體上浮

存款低速增長或成常態

4月中旬,市場利率定價自律組織將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和上市城商行、農商行、非上市城商行等三大類銀行機構大額存單利率上限由較基準利率最高上浮40%、42%、45%上調至50%、52%、55%后,多個城市金融機構大額存單利率緊隨其后進行不同程度的上調。

記者調研采訪發現,相較于國有大行普遍推出較基準利率上浮45%的一年期大額存單來說,城商行等中小銀行同步上調的幅度則多數達到或超過50%。“以前的很多創新產品不讓做了,老老實實做存款。”部分銀行業人士認為,這是銀行回歸本源、存款為王、精準營銷、改善服務的表現。但也有專家表示,大額存單利率上調背后,是在監管從嚴等背景下,基于央行對存款利率上限限制出現松動、儲蓄存款流失、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今年盈利壓力較大等因素,商業銀行希望獲取相對低成本負債所付出的努力。

受訪的多家銀行及部分地方銀監部門表示,伴隨著“競爭力下降”,銀行存款低速增長已成為常態。部分銀行的支行對“存款荒”感受明顯。“今年存款特別難搞,比年初多了2000多萬,去年新增是1億左右。”江蘇一家村鎮銀行支行副行長說。南京一家商業銀行支行行長也坦言,今年的存款余額比年初出現了下降。“至少35歲以下年輕人的閑錢都到理財和各類‘寶’上去了。”江蘇東臺稠州村鎮銀行安豐支行行長鄧吉官等人則對各種理財產品對存款的沖擊頗為擔憂。

江蘇某市銀監分局的分析認為,近年來,隨著當地居民投資理財意識持續增強,銀行傳統存款已然喪失吸引力。而據華創證券團隊發布《2018年二季度銀行信貸官調查》,調研涉及國有、股份制、城市與農村商業銀行共計68家銀行總分支機構。報告內容顯示,從銀行類型來看,五大行和城商行吸儲壓力相對股份行來說小些,股份行中有70%信貸人員表示吸儲壓力大幅提升。

結構性存款成“黑馬”

“攬儲”利器擴增明顯

記者在上海、江蘇、廣東等多地走訪了解到,不少銀行正積極推出一種新型的“結構性保本產品”替代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這種看似存款實則掛鉤衍生品的產品正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新寵”。

有儲戶向記者反映,近期多次收到來自銀行的“結構性存款”邀請。不少銀行通過發行具有保本特征的結構性存款,應對理財轉型壓力和攬儲壓力。據了解,結構性存款是指金融機構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

記者在中信銀行上海徐匯區一家分支機構宣傳板上看到“保本!4.55%或5.55%”的字樣。理財經理稱,這款“樂贏利率結構保本”理財產品,一部分資金掛鉤了外匯市場,銀行如果做得好能獲得5.55%的收益,做得不好保底也能獲得4.55%的收益。

記者注意到,一些中小城市由于百姓投資風險偏好較低,銀行推出結構性產品的力度更大,且更強調其為“存款”。福建的泉州銀行就聲稱,結構性存款為保本浮動收益型存款產品,不僅保本和保底利息,還可根據掛鉤標的表現享受浮動收益。沈陽的盛京銀行同樣也在大力發行結構性存款,號稱“屬于存款類產品,本金納入存款保險體系。”

事實上,今年以來,銀行結構性存款的發行量確實直線上升。央行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業新增結構性存款1.84萬億元,遠超去年全年規模,去年全年僅新增1.8萬億元。其中,中小銀行是結構性存款的發行主力。今年一季度,中小銀行新增結構性存款超1萬億元。此外,四大行也加大了發行力度,今年一季度共發行結構性存款5564億元,遠超去年全年不足2000億元的規模。統計顯示,到今年一季度末,江蘇某市銀行業結構性存款較年初增長超過100%。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結構性存款暴增實際上也反映了銀行的 “存款荒”,主要是貨幣市場利率與執行法定存款利率的利差過寬,銀行低成本存款增長不及預期。普通存款受到基準利率上浮上限的窗口指導,而通過結構性存款,可以繞開價格約束。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堵住了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的途徑,結構性存款的“保本”屬性使其成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品。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李奇霖表示,銀行的定期存款已步入存量收縮的階段,活期存款增量的占比呈現出下降趨勢,而結構性存款是當前銀行負債端增長最快的項目,也是銀行新增負債的最大來源。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表示,相較于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不需要進行風險評估,且結構性存款一般沒有理財產品那種5萬元的門檻限制,因此降低了銀行銷售的難度。

“結構”真假難辨

警惕變銀行謀利游戲

值得關注的是,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一些銀行的結構性產品也存在“假結構”亂象。招商證券指出,在當前理財產品違約率整體較低的情況下,結構性產品若不能提供與保本理財相當的收益率,短期內難以起到承接作用,而“假結構”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常用手段之一。

華創證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屈慶表示,目前多數結構性存款產品相當于保本保收益,作為銀行的吸儲手段,成為事實上的“高利率存款”。當前結構性存款能夠實現如此高的實際收益率,并非銀行衍生品業務能力強,而更多是因為觸發較高收益的條件為確定性事件。例如,某銀行發行的掛鉤匯率結構性存款,最高收益率達成條件為觀察日美元兌港幣匯率在(7.0000~9.0000)區間內,該觸發條件為確定性事件,相當于銀行變相為投資者提供最高收益率擔保。

多位受訪人士說,所謂的“假結構性存款”,就是對應的產品并未與衍生品建立真實掛鉤,銀行實際承擔高昂成本。“有些期權投資是虛晃一槍,實際是銀行自掏腰包,把原來送的米和油包裝成金融衍生品,吸引客戶。但其中蘊含的各種風險,需要監管進一步重視和規范。”麻袋理財研究院研究總監路南稱。

長期來看,即使是“真結構”也存在一定的風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結構性產品就遭遇“滑鐵盧”。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指出,這類產品設計初衷是為了保本,然而金融機構發現了其能繞開監管,提供較好的獲利機會,所以投資標的也越來越復雜。

“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理解,保本的目的逐漸喪失,變成了金融機構獲取高額利潤的游戲。”王劍稱,當市場情緒穩定、相關機構信用情況較好時相安無事,一遇市場逆轉風險就會暴露。

融360銀行業分析師劉銀平說:“今年以來結構性產品發展勢頭迅猛,建議監管部門予以重點關注。投資者也要改變理財思路,提升自己的理財水平和風險防范意識。”

業內專家認為,雖然結構性存款有助于適當減緩中小銀行的經營壓力,但從長遠看,除了需要衍生品市場深度培養外,結構性存款嵌入了復雜衍生品,存在跨監管部門問題,還宜盡快建立健全綜合統計系統、統一報告制度和業務標準,同時還應加強產品銷售環節的監管,確保發行機構已充分披露結構性存款的產品信息與風險,尤其是解釋清楚資金投向和嵌入的具體衍生品品種。同時,充分了解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審慎評估其是否適合參與,不允許將高風險產品出售給低風險投資者。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