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欧美日韩亚洲v在线观看/日韩免费视频/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昨爱

全時財經

首頁 > 期貨 > 正文

姜超最新發言:泡沫時代正遠去 價值投資才是正道

海通姜超最新發言:泡沫時代正在遠去,價值投資才是正道【新時代新征程 2018海通期貨投資策略菁英薈】

文 |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 姜超

來源 | 新時代新征程 2018海通期貨投資策略菁英會

編輯 | 撲克投資家

摘要:本文是著名宏觀和債券專家,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先生在海通期貨,撲克財經合辦的《新時代新征程  2018海通期貨投資策略菁英薈》上的演講。

姜超先生此次講話以舊時代和新時代主題為對比,分為四大板塊:第一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驅動力理解,得出的結論是消費從有形消費轉向無形消費,未來服務業有巨大發展空間;第二是有關中國經濟的轉型,從過去10年負債主體改變的角度切入,得出的結論是,把債務融資轉成股權融資,是轉型的必由之路;第三部分闡述了供給側改革的深化,那就是從“降成本、去產能、去庫存”轉向“去杠桿,補短板”,從刺激需求、減少供給轉變為提高生產效率;第四部分是對2018年投資方向的建議,總的指導方向是,從追逐泡沫投資,轉向去尋找真正長期有價值的資產。

新年伊始,在2018年1月6日,由海通期貨主辦、撲克財經聯合主辦,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特別支持的“新時代新征程——2018海通期貨投資策略菁英會”將在上海召開,用這一場隆重的期市盛會,來開啟2018年的全新篇章!

姜超:首先非常榮幸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對今年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觀點,我個人的主業是做宏觀和債券研究,在證券市場,跟期貨還是有一些距離,希望通過今天這樣的觀點介紹,對大家今年投資能夠有所幫助。我們站在了新的時代,一定需要把握新的方向去尋找新的希望,對很多中國經濟的舊產業和舊模式,其實還是有一個需要去打破的過程,這是我們“破舊立新”的題目含義。今天我的報告分四個部分來展開:

第一部分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驅動力理解。

過去三十年,我們的經濟發展靠的是居民對物質生活追求,由追求溫飽小康所驅動,而未來整個社會進步應該會轉向居民消費的轉型和升級。

宏觀上來看經濟變化,人口結構有著非常重要的含義,在一個比較年輕的人口結構下大家會喜歡房子、汽車這些年輕消費品,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醫療、養老這些服務型消費有一個崛起過程。

過去我們的經濟發展有兩大動力,一個是來自人口紅利,過去我們每年新增1000多萬年輕人口,就是15-60歲的年輕人口,但在2013年以后就變成負增長;第二個是來自于城市化,到目前為止城市化依然是我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一塊每年大概可以貢獻2000萬的農村向城市的轉移人口。但是17年末我國城市化的水平已經接近60%,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標準,通常70%是城市化成熟期,算一下中國城市化可能還可以維持十年,雖然說城市化還是有空間,但是需要記住,我們城市化已經離瓶頸越來越近,如果大家去農村看一下,目前農村里面還可以轉移過來的年輕人數量也是在減少的。

簡單加總一下,年輕人和農村轉移人口算在一塊,過去我們每年有3000萬以上有效需求人口,2011年以后年輕人口數量變成零增長,現在每年只有2000萬的有效需求人口,用這樣的大框架進行測算,基本上所有這些中國比較大的產業,無論是房地產還是汽車,目前應該都在頂部的區域,這是我們非常簡單的測算。

比如房地產,按照目前每年新增2000萬有效人口,平均兩人一套住房,1000萬套住房就是一個比較正常的需求。另外我們還需要算一下更新置換需求,假定經濟到一個穩態,中國有4億戶家庭,房子大概是50年的有效期,2%的折舊率,每年大概需要換掉800萬套舊住房,推算房地產消費頂峰差不多1800萬套。汽車多一點,汽車使用時間比較短,按照7%的折舊率可以使用15年,按照4億輛存量,更新需求會到3000萬輛,目前新增需求每年還有2000萬輛,加在一塊頂峰可以達到5000萬輛。而17年估計我國的房地產銷售會接近1900萬套,汽車銷售會接近3000萬輛,這說明中國房地產市場處于絕對的頂部,而汽車市場空間也不大了。

回到中國城鎮居民基本生活,三十年之前基本上所有城鎮居民,大家都是家徒四壁一無所有,對物質生活追求是一個主要的方向,但是到去年年末為止,我們做了一個非常簡單統計,我們發現所有這些耐用品,像家電、住房基本上都超過戶均一臺或者戶均一套,汽車戶均0.4輛左右,雖然說汽車普及可能還有很大空間,但是和日本的0.5輛已經很接近,畢竟中國還不是美國,有那么多的平原地區可以發展汽車,所以把所有這些作為一個大背景來看,其實我們整個居民的生活追求肯定在發生變化。

十九大給一個非常重要的描繪,就是我們的人民生活目標發生了變化。30年前居民是把物質生活追求放在首位,但是這一次我們明確提出未來居民要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什么是更加美好的生活?

回到人口結構這幅圖,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非常清晰方向,我們叫居民消費的轉型和升級。年輕人為主的時代,需要更多的房子、汽車,這些都是有形消費品,但對于老齡化的社會,老年人需要更多的醫療和養老,放開二胎以后小孩出生率回升,而兒童需要教育,教育、醫療都是無形消費。這說明居民消費將從有形消費轉向無形消費。另外一方面中國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大家不需要更多房子和車子,但是畢竟收入還是持續增長,所以大家需要更好的消費品,需要更高質量的房子和車子,對品質的追求就是消費升級。綜合來看居民消費會有一個轉型和升級的過程。

而隨著居民消費的轉型和升級,我們整個產業結構也會發生變化。首先,隨著居民消費從有形消費轉向無形消費,意味著整個經濟結構將從工業化轉向服務業的時代。怎么理解未來中國經濟的平衡和充分的發展?含義就是我們工業發展極度失衡,服務業發展不夠充分,未來服務業有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

比如,北京幼兒園事件,反映出來大家都希望小孩有更好的教育,但是問題是優質教育供給嚴重不足。我們看介紹美國K12的研究,發現多子女的美國家庭可能支出的一半以上都用在教育上,這個產業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醫療更加不用講,因為大家都想活得長,這些行業屬于供給嚴重不足,發展空間巨大。

而隨著居民消費的升級,工業化未來也在發生變化。過去年輕人高速增長,每年都需要更多的汽車。而今年整個汽車行業的增速是零增長,但是SUV增速20%,新能源汽車增速50%,就是說大家不需要更多的汽車,但是需要更高品質、更加環保清潔的汽車,這就是對品質的追求。反過來講,居民的消費升級意味著更高的技術水平,其實就是對企業創新要求。回顧一下中國很多傳統產業,過去十年發展主線就是智能化,比如手機,過去大家使用手機都是大磚頭后來被蘋果、華為手機取代了,智能化改變了手機、電視,包括目前所有的這些傳統行業,未來創新應該是我們工業化的出路。這意味著我們工業化會到一個新的時代,過去30年是重化工業時代,發展鋼鐵、煤炭這些重產業,以后的時代,因為大家需要追求高品質,這個時候我們整個工業應該會轉向新興產業,尤其是目前中國依然具有巨大貿易逆差的產業,比如電子、計算機、航空航天這些方向有巨大希望。

居民需求在發生變化,轉向服務消費、轉向品質消費,我們產業會從工業化轉向服務和創新的時代。

第二部分,怎樣幫助中國經濟轉型。

我們認為融資結構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從銀行融資轉向資本市場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

在工業化時代,我們說這個游戲非常的簡單,因為工業化就是一個簡單擴大再生產的過程,所以最佳融資方式就是銀行融資,給鋼鐵、地產企業錢就可以搞很大。但是到了服務和創新的時代,其實銀行就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了。因為銀行的所有融資的核心是需要有一個抵押品,銀行是一個面向重資產行業的融資方式,但是所有這些新的方向,比如說我們搞創新,創新的本質叫做知識產權,叫做無形資產,沒有資產給你做抵押,同樣服務業叫人力資本,教育核心是老師,醫療核心是醫生,都是人力資本,沒有資產給銀行做抵押,讓銀行給他放貸款。換句話說,就是所有這些新的方向必須要轉向靠資本市場來提供融資。

但是我們說其實這樣的框架,大家看上去覺得非常的有道理,但是問題是,我們早在十年前也就是2009年就應該做這個轉化,把融資結構轉過來,抑制銀行融資發展資本市場融資或者股權融資,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做。過去十年我們是銀行融資在不停增長的過程,從宏觀來看,其實我們的整個銀行融資給我們的經濟加過三次杠桿。

第一次是2009年,2009年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當時我們是四萬億,四萬億之后所有人都非常高興,大家感覺經濟新一輪周期開始了。我們發現2009年之前中國企業部門非常的健康,中國的企業并不是一直都是負債累累,2009年之前我們整個中國企業部門一年的新增總融資不到兩萬億,兩萬億就是現在一個多月的貸款數量;2009年變成7萬億,2012年變成10萬億,那一把銀行給企業部門提供了巨量的貸款,企業拿到錢就擴產能,那個時候就是企業舉債,通過制造業投資啟動了中國經濟第一輪反彈,那一輪經濟反彈是兩年,2009、2010年大家都非常的開心。但是好景不長,到2011年以后經濟就重新開始下滑,因為企業高債務引發了高杠桿和產能過剩的問題。17年從年初和年尾,大家對新周期充滿爭議,為什么我們始終認為有疑問,就在于我們企業部門連續十年每年舉債十萬億,這么一個高的債務負擔很難在一兩年之內解決,17年企業債務率只是在高位企穩,沒有明顯下降,高債務始終是新周期啟動的攔路虎。

第二次是2012、2013年,這是第二次經濟反彈,這一次主角是政府出來舉債,這一次很重要的指標叫做信托貸款,當時我還記得程博講如果政府想要保持一個比較高的經濟速度,必須要在某一塊融資增速保持在50%,那一次標的就是信托貸款,一年之內翻了一倍,就是2012年增速還只有18%,2013年到100%。地方政府在銀行的表外,通過信托貸款,大筆的加碼了基建投資。同樣那一輪經濟反彈持續時間也只有兩年,2014年開始往下走,因為2013年政府發現債務出現問題,開始整頓地方政府債務,包括當時也是一輪央行提高利率去杠桿,2014年之后經濟重新開始下滑。

到2016、2017年,我們又來了一個新故事,只不過這次故事主角又換了一個,因為經濟里面有三大重要主體,一個是企業,另一個是政府,第三個就是居民部門,這次就是我們居民部門出來舉債。過去幾年整個地產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2017年已經收官,我們好幾個地產巨頭,每一個都是五千億的銷售規模。為什么2017年房子還是賣的這么好,其實2017年是居民舉債又創新高,全年下來居民新增總債務超過了8萬億。本來2016年的居民舉債7萬億就不少了,結果17年又創了新高。這一輪靠居民巨額舉債拉動地產銷售、地產投資,支撐了經濟反彈。

我們發現同樣魔咒又出現了,就是居民債務又引發了市場關注,之前財新專門寫了一個文章,就是講中國居民債務率的問題。我自己剛剛從北美回來,去北美跟他們聊了一下非常有意思,當時去加拿大,我說你們房價也很貴,你們債務率高嗎?他們說我們居民負債率100%,我說你們會爆掉嗎?他說不擔心他們自己,他們擔心瑞典,因為瑞典居民負債率是150%。這說明發達國家的居民負債率都很高,這是個全球現象。

目前我國的居民負債率大概是55%,也就是45萬億的居民負債,80萬億的GDP,確實比發達國家還要低不少。我們想了一下為什么北歐國家居民負債率是全球最高的?因為北歐是高福利社會代表,他們政府把所有東西都包辦了,所以大家敢于舉債,但是目前我們的整個社保包括醫保,大家心里是有疑問的。如果社會保障不夠完善,我們居民負債率上升是有風險的。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居民負債上升的速度太快了,一年居民新增負債八萬億,GDP的10%都被居民借走了,當年美國在2007、2006年也沒有這么高,這兩年中國居民舉債確實把經濟救起來了,但是又引發了新的居民債務風險。

所以把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反彈的故事作一個回顧,你會發現其實我們始終在重復著同樣的故事,每次都會有一個主體出來舉債,第一次是企業舉債,第二次是政府舉債,第三次是居民舉債,每一次都是能夠好上兩年,第三年通常會出現問題,所以這個就是一個擔心,是不是今年同樣的魔咒又會出現?

我把整個故事進行回顧,其實想說中國經濟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債務問題,就一定要改變我們的融資結構。如果始終是靠銀行的債務融資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必須改變融資結構,要把債務融資轉成股權融資。剛才我們講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非常明確,我們要轉向服務、轉向創新,但是所有這些服務和創新的企業都和銀行沒什么關系,比如在美國所有這些新的偉大企業,從谷歌到特斯拉,你想哪一個是由銀行培育的?銀行培育不了。中國也一樣,目前全球型企業從騰訊到阿里,都是由股權融資培育的。銀行可以干什么?銀行可以培養鋼鐵廠、房地產,銀行在工業化時代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到服務和創新時代他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中國如果真心想要轉型,就要下決心把銀行融資管住,下決心發展資本市場,尤其是股權融資。股權融資才是發展服務和創新的融資結構,這是一個大轉變,從這一點出發,我個人認為銀行業發展前景是有問題的,目前雖然短期來說大家非常喜歡銀行,但是銀行業務模式的核心是給所有的客戶放貸款,但中國目前從居民到企業、政府全部負債累累,已經舉不動債了,以后銀行出路只有一個,就是從放貸轉向給居民做財富管理,這也是幫助企業成長,也是幫助居民財富保值和增值。

第三部分講一講我們對政策變化的理解,從刺激需求轉向改善供給。

我們看過去十年,我們始終是通過債務融資的方式發展經濟,我們始終在刺激需求,這次政府發現這條路走不通了,我們提出來供給側改革。

由于連續十年我們是靠貨幣、靠投資拉動經濟,所以十年下來問題累計的比較嚴重,無論從投資和GDP比值,還是貨幣和GDP的比值都在2016年創下歷史新高。所有這些問題怎么解決?從刺激需求是走不通的,政府開始轉向供給側找答案,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補”,每一個政策都是去解決我們投資過多的問題。如果把過去三年的經濟和市場表現作回顧,供給側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主線。

2015年是供給側改革元年,那一年第一次提出降成本,手段就是大幅的降息降準,結果就是股市、債市雙牛。到2016年政策主線轉向去產能,2016年是去產能的元年,通過去產能帶來商品價格大漲,出現商品大牛市。2017年政策主線轉向去庫存,就是降低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高庫存,結果三四線城市銷售超預期。這個也是我們在去年交的一筆學費,2015、2016年我們對政策堅信不疑,我們也認同2015年降成本,2016年相信去產能,但是對2017年去庫存產生疑慮,我們覺得這不太符合經濟歷史規律,所有國家歷史上人口都是向大中城市集中,很少出現中小型城市化,但是政策確實太強大,可以改變這種規律。過去三年大家被政策教育的五體投地,只要相信政策就可以找到超額收益。

未來我們的政策會怎樣把握?我們給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判斷,叫做兩個政策方向,一個叫做去杠桿,一個叫做補短板。首先怎么理解去杠桿?如果把過去三年政策作回顧,我們做了三件事,降成本、去產能、去庫存,雖然說全部叫做供給側改革,實際上這里面去產能是減少供給,但降成本還是在增加需求、因為是在增加政府的需求,去庫存是在鼓勵居民舉債也是增加需求。其實我們是減少了一個供給,增加了兩個需求,所以我們全中國的總需求和總債務還是在創新高。

其實這幅圖是理解我們中國經濟的關鍵,我們看2017年中國經濟,如果只是單純看一下中國的企業部門,你會發現新周期已經呼之欲出,因為企業部門盈利狀況包括負債率都是發生非常明顯改善,問題是中國經濟不是光有企業一個部門,經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要把中國企業、居民和政府綜合在一塊看,會發現這一次通過居民和政府舉債幫企業部門解套了,也就是說,居民出來做了接盤俠,全社會的債務率還是創了新高。

實際上,中國經濟并不是一直靠舉債發展,2008年之前中國經濟處于黃金時代,每年GDP增速10%以上,但是我們總的負債率只有120%,那個時候居民企業政府負債加總,也只有GDP的一倍。現在GDP增速慢下來,全社會的負債是GDP兩倍多還往上走。

把中國和美國進行對照,我們發現,舉債模式是完全相反,美國2008年之前是中國目前的模式,靠舉債在發展,但是美國在2008年之后又換成中國2008年之前模式,就是經濟增速回升不再是靠舉債發展,全社會的總的負債率是穩定的,這個就是核心差異,我們還靠舉債,人家不再靠舉債了。

為什么美國經濟可以好起來,今年大家發現全球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走勢,美股和歐股都在創新高。我們自己體會也是很深刻,為什么這一回海外經濟表現的這么好,你會發現他們都是去了杠桿,他們靠什么去杠桿?無論是美國也好還是歐洲都做了同樣一件事情,就是都是把銀行處理了,美國是有大把的銀行破產倒閉,然后歐洲是大把銀行重組,我們發現這很有意思,他們把銀行變小了,銀行少了之后錢就變少了,經濟卻變好了。

這種現象特別不符合我們在中國研究的邏輯,因為我們在國內,大家對貨幣數據特別的重視,相信大家做商品肯定會看貨幣數據。比如2017年,雖然全年M2增速很低,只有9%,但是M2低也無所謂,2017年全社會社會融資增速還在13%,這個錢還是不少的,遠超過經濟增速,只要有錢經濟依然就會非常不錯。錢能夠決定經濟這是我們通常比較容易形成的印象,因為我自己過去也是這樣想的,我自己入行是2005年,2009年搞四萬億,當時經濟起來了之后就寫報告起名就叫“信貸決定論”,認為有錢就可以把經濟推起來。但是大家仔細思考一下,如果靠錢就能發展經濟,全球最牛的國家應該改名字,改成委內瑞拉,但并不是他,因為他們印鈔太多以后錢已經沒用了。真正牛的國家是美國、中國,而美國發展是靠的是創新、是企業家精神,和錢沒有本質關聯。最近高曉松講了一個段子,他說年輕的時候一無所有,寫了一首歌叫同桌的你,后來萬人傳唱;現在非常有錢又想寫歌但是寫不出來。錢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所以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再去想象一下中國的未來,我們真心想要轉向一個服務和創新的時代,你會發現必然要改變靠貨幣驅動的模式,因為我們在過去工業化時代你可以用銀行培養鋼鐵廠和房地產企業,但是服務和創新是不能單純靠錢的。

以蘋果公司為例,蘋果有兩千億美金現金放在海外賬上,根本不需要錢,平時想要花錢就在美國本土發點債。所有這些創新和服務本質叫做人力資本,叫做知識產權,不是一個靠錢的模式,所以工業化的時代我們需要錢,因為就是簡單復制。但到了服務和創新的階段,其實就不需要那么多錢了。我們觀察美國經濟過去的20年,它的貨幣增速已經和經濟增速脫節了,甚至是出現了反向關系,他們的錢變少了,經濟反倒是變的更好。我們想明白這一點,我們要進入一個新時代,未來就一定要下決心把超發的貨幣收回來,就是一定要把貨幣收回來,一定要去杠桿、收貨幣,因為未來經濟服務和創新都不是靠錢發展的模式,錢多了經濟是不可能轉型的。

去杠桿這件事情去年已經逐漸顯示的非常清晰,去年7月份金融工作會議就提出推動經濟去杠桿,要去控制我們的貨幣總量。年底又開了兩個重要會議,開了政治局會議和經濟工作會議,都在講打贏三大攻堅戰,但是經濟工作會議里面沒有明確提出去杠桿,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打贏三大攻堅戰,第一條就是控制我們的宏觀杠桿率。雖然說這里面有一些撲朔迷離,但中財辦副主任已經明確出來表態,去杠桿是未來5年的方向。而從18開年以來,金融去杠桿政策如暴風驟雨,無論是302號文對債券杠桿的監管,還是對銀行同業存單的監管,以及對信托貸款、委托貸款的監管,包括征求意見中的央行資管新規,其實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要把貨幣超發管住。

比如說資管新規當中“打破剛兌、穿透監管、清除嵌套”三大原則如果實施,這意味著銀行理財必須向凈值型轉型,表外業務的發展將受到約束,銀行同業資產和負債將面臨雙重收縮的壓力。

如果我們堅持金融去杠桿,貨幣政策就很難輕易放松,貸款利率會繼續回升,同時貨幣增速低增應該會成為一個常態。怎么理解貨幣增速的下降?2017年主要是M2增速降到9%,社融增速還是有13%。但是我們認為在2018年應該會從金融去杠桿轉向經濟的去杠桿。因為雖然在2017年M2增速降了很多,問題是如果我們真心想要去杠桿,其實金融去杠桿不是問題的本質,本質是要去掉經濟的杠桿,不是因為我們金融體系錢太多,最本質的問題還是我們的經濟各個主體、居民、企業和政府的債務太高了,遠遠超過我們經濟需要,我們要把宏觀總杠桿率控制住,全社會債務擴張的速度就要和GDP的名義增速來接軌,我們社融增速需要慢到和GDP名義增速接軌,社融增速也要降到8-9%左右,這樣全社會負債率才可以真正穩定下來。這個就是從金融去杠桿轉向經濟去杠桿,目前金融去杠桿已經有非常明顯的效果,未來M2增速應該會穩住,但是經濟去杠桿還不夠,社融增速需要逐漸慢下來。

如果說我們下決心去杠桿,其實會帶來很多風險釋放,政府怎么對沖這個風險?另外一個方向很重要,就是補短板、提高效率。什么是供給側改革,過去兩年感受很深刻,大家看到就是鋼價、煤價大上漲,但是過去兩年我們做的是減少供給,減少供給確實帶來鋼價、煤價大上漲,但這本質上不創造任何的效率,因為只是改變利益分配,把利潤從上游行業轉到下游行業,沒有帶來效率提高。真正供給側改革是美國做的減稅,減稅了之后大家都愿意干活。所以供給側改革的深化是指提高生產效率。今年政府提出要高質量發展,含義就是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率。

我們有這么多生產要素,有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每一塊效率都有提高空間。今年政府有沒有可能去跟美國一樣減稅,雖然說目前大家都認為空間不大,但這是一個態度和方向問題,有沒有可能政府釋放減稅的信號,激發市場的熱情?

資本的效率有沒有可能提高?包括吳總講海通期貨上新三板,但是感覺不夠興奮,因為感覺上了之后沒有什么用,能不能在制度上把中國的資本市場搞活?中國在PE層面非常發達,但是很多好企業都跑到海外上市,國內資本市場能否進一步搞活,需要資本市場真正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包括土地也是一樣的,我們研究所有全球房價穩定的國家,比如像德國和新加坡都是兩手抓,一手通過控制貨幣穩住需求,包括通過房產稅抑制投機,同時是提供足夠的住房供給,新加坡是通過政府蓋房子,德國是通過租賃住房。這一次提出要建設住房的長效機制,大家都認為是兩件事,一件事是房產稅,一件事是租賃住房機制,如果這兩件事情可以落地,那么我們土地的效率也是有希望得到極大提升。

這一次我們的穩增長可以和過去不太一樣,過去我們是通過刺激的方式穩增長,這一次可以通過提高效率的方式穩增長。

這有兩重含義,第一重,今年我們開始正式把研發和創新放入到GDP當中,就相當于我們當年看到印度曾經改過GDP數據,當時把GDP增速從6改到8,我們不用改那么多,我們改一點點也可以保證GDP數據比以前好看,沒有必要去刺激。另外還有一個含義,就是現在的中國經濟確實跟以前不太一樣了。其實現在如果看一下中國經濟總量,如果你看工業這一塊大家都發現確實是處于回落狀態,但是我們有另外一塊,叫做新經濟部門其實正在越變越大。比如阿里、騰訊目前都是在五千億美金的市值,五千億美金什么概念?如果我們看越南,越南GDP總共只有兩千億美金,他是一億人的經濟、5千萬人就業。目前阿里的官方說法就是直接間接創造了5000萬就業。一個阿里五千萬,騰訊也有五千萬,還有華為、小米沒有上市,中國目前確實新經濟部門已經變得很大。這些新經濟不一定創造太多GDP,因為你叫外賣首先得有餐館,但是確實能夠解決就業,中國目前新經濟部門正在幫我們解決就業問題,如果就業問題沒有后顧之憂,其實就沒有必要再去放水刺激,這說明政府的底線可以比以前高很多。

第四部分是尋找投資機會,從泡沫投機轉向價值投資。

如果把去杠桿和補短板作為兩個政策方向,那么怎樣理解未來投資機會,我們做了一個大概括,認為未來要從追逐泡沫投機轉向去尋找真正長期有價值的資產。

首先是對中國經濟短期走勢、工業經濟走勢預測,這一塊我們比較謹慎。因為不管今年年初股市怎么漲、經濟增速確實在往下掉,比如我們看傳統經濟指標,像重卡增速當時7月份接近100%,但是到了11月變成負增長。另外一塊是鐵路貨運量增速,最高在當時七八月份還有20%,到10月,當時我們看到已經掉到4.9%了,最新12月全國數據沒有出,但是看鐵路總公司已經公布了國家鐵路增速,已經降到負增長,所以說所有這些傳統指標其實確實在2016年以后大幅飆升,但是2017年的四季度以后都出現了非常明顯的拐頭向下。

海外經濟為什么9月份還不錯,因為人家是去杠桿換來經濟回升,但我們是靠加債務換來經濟回升,所以去杠桿一定有一個還債過程。未來最大的變化還是來自于地產部門,其實地產上這件事情比較有意思,因為今年年初大家發現房地產公司去年末的銷量表現非常好,所以大家很興奮,所以是不是2018年房地產市場依然可以繼續欣欣向榮,大家又傳各個地方又放松限購,各種方案。但是地產市場本質上這次和以前不一樣,因為過去中國房地產是靠城市化、人口紅利驅動,但是這次基本面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而這一次地產繁榮時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長。這個繁榮是來自于全民加杠桿,來自居民舉債。

但是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居民的舉債行為顯得特別非理性。我們可以簡單對比一下,在2015年4季度的時候國債利率只有3%,房貸利率只有4%出頭,全國居民貸款一個月不到3000億,但到了17年3、4季度,國債利率到了4%,房貸利率回到了5%以上,居民貸款一個月超過了6000億。為什么當時房價低、利率低的時候大家不去貸款,現在房價高、利率高大家拼命貸款呢?很明顯居民的巨額舉債行為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回落只是時間問題。

關鍵的問題是在于18年居民貸款每個月是多少?我們給出一個非常理性的預測,我們認為居民的舉債應該要和收入的增長相匹配,居民的收入增速每年不超過10%,三年就是30%。所以以2015年的3000億為基礎,正常情況下,2018年居民貸款每個月會變成4000億,但是這就比2017年的每個月6000多億少了2000億,全年居民部門貸款會減少2萬億以上,這意味著地產市場銷售額18年可能會重回11萬億甚至10萬億以內,潛在降幅會達到10-20%。

當然,我們的這個預測也不一定準確,因為在泡沫時期的瘋狂行為是難以預測的,比如說17年利率上升以后,居民貸款就應該慢下來,結果居民消費貸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導致17年居民的貸款在去年天量的基礎上又創出了新高。但是我相信地心引力,按照中國目前80萬億的GDP,中國居民每年貸款8萬億這樣的行為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雖然說去年年末確實各大地產商銷售好像非常不錯,但是后來我們仔細看了一下這個數據,原因是因為2016年年底當時調控下,當時挖了一個坑,當時主要上市公司地產商的銷售增速2016年年末降到負增長,但是馬上2017年1月份變成100%正增長,這個坑只有一個月,所以地產銷售增速高增長絕對是一個結束不是開始,我始終認為房地產這一次跟以前不是一個故事,是居民舉債故事,現在即便是部分區域限購有一些放松,但是利率畢竟下不去了,17年初的首套房貸利率只有4.4%,現在已經5.4%的,畢竟銀行不會做賠本生意,所以利率下不去,所以整個地產銷售還是面臨挑戰,包括地產投資也會受到牽連。

我們認為18年最重要的數據就是每個月的居民舉債數據,因為居民舉債是這一輪經濟回升的主要原因,所以未來如果經濟下滑,那么居民舉債的下滑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另外是出口,我們覺得確實這一次全球經濟復蘇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歐洲、美國目前都是一片欣欣向榮,但是不要忘記這一次全球不是一個強復蘇,只是一個溫和復蘇,即便是2018年,IMF預測全球GDP增速到3.7%,但是2007年是5%以上的增長。這一次全球經濟是溫和復蘇,全球貿易增速都不超過5%,所以全球貿易增速是個位數增長,那么匯率條件非常關鍵,2016年當時匯率是大幅的貶值7%,對2017年中國出口幫助很大。但2017年人民幣升值了5%,現在還在升值,匯率會對出口會形成挑戰。

我們看這一輪經濟周期頂點是2017年2/3季度,4季度開始下滑,我們預測2018年GDP增速會降到6.5%甚至以下,這里面我們不考慮對創新和研發的修正,就是我們認為今年很多傳統工業指標,比如說發電量增速、重卡增速會重新回到負增長。

這個環境下通脹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現在很多人擔心通脹未來超預期,這次看全世界,其實美國、歐洲都是一樣現象,就是PPI普遍都很高,但是CPI都起不來,PPI可以通過壓縮產能讓價格上漲,但是CPI這個層面一定是要總需求的擴張才能夠回升,無論在美國還是歐洲都有一個問題解決不了,就是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因為本質上這一輪全球復蘇都是靠貨幣寬松以后換來的,貨幣寬松主要對資產價格有利,房價、股價都在漲,但是窮人很難受益,貧富差異惡化使得總需求很難有大幅上升,富人財富都在漲,窮人財富很難往上漲,而CPI主要是窮人的價格,所以18年CPI不會有太大問題,我們預測年初3月份CPI就是一個高點。

怎么看未來投資機會,如果我們確定政府下決心去轉向新的時代,轉向高質量發展,如果真的下決心去收貨幣、去杠桿,整個投資的模式會發生變化。

其實在過去十年最大的贏家不在資本市場而在于地產市場,只要買了房子,不管一二線還是三四線都是人生贏家,因為所有地方房子都漲。本質上買房的發財不是因為你眼光好,跟房子沒有關系,是因為貨幣貶值,因為我們連續十年每年貨幣增速接近20%,GDP增速只有10%,這個缺口就是房子的價值,其實本質上是貨幣超發帶來房地產的升值。但是如果說以后我們政府不再超發貨幣,貨幣增速長期是個位數,利率長期保持相對高位,這樣的背景下其實我們的整個投資理念一定要發生變化,要從追逐泡沫投機,就是所謂投機貨幣貶值轉向關注資產本身的價值,因為貨幣不再貶值,就要看資產本身是否有價值,這就是轉向價值投資,整個2017年債市和股市投資理念都發生了變化。

債券市場過去大家是靠交易賺錢,所以大家賺的央行放水的錢,但是2017年大家發現很難賺到央行放水的錢,大家只能看債券本身票息是否值錢,這個企業基本面是否配得上債券的票息。對于2018年債券市場,我個人認為應該還是有一個慢牛機會,我們叫有史以來最慢的一輪慢牛。利率走勢很關鍵,雖然今年年初債券市場依然還是小幅下跌,所以很多人對債市還是很擔心,是不是2018年債市還是沒有機會,但是我們態度比較明確,債市2018年還是有機會。

道理很明確,雖然今年年初很來很多金融去杠桿新規落地,比如對銀行、券商、公募基金都在去杠桿,大家擔心去杠桿沒有結束利率就會往上走。確實過去一年利率上升是在于去杠桿,在于央行貨幣緊縮,但是去杠桿只是利率上升的促發因素而不是本質原因。為什么這么講?其實真正利率上升本質原因是因為加杠桿,大家可以仔細想一想為什么過去兩年利率往上走?你想誰在借錢,是因為居民拼命借錢買房子,所以銀行的錢跑過去給居民放貸、利率就上去了。包括2012、2013年貌似是央行緊縮,實際上是地方政府在搞基建,通過銀行表外大幅舉債,把利率抬起來了。

過去為什么中國利率處于高位,是因為過去30年我們在工業化時代,工業化過程當中搞房地產、基建,搞所有這些東西都需要錢,每次只要有人借錢、加杠桿利率就會往上走,反過來講如果我們下決心去杠桿,如果降低了融資需求,利率怎么可能長期一直那么高?所以我們需要想的更遠一點,中國經濟如果真心到了新的時代,如果說2018年政府沒有新的一輪換屆投資沖動,PPP都管住沒有新的基建刺激,房地產管住,如果沒有大的融資需求怎么可能利率長期這么高?因為所有這些面向未來的經濟,搞服務業、搞創新都不是一個需要錢的模式,不需要錢了利率怎么可能長期這么高?如果我們真心去了杠桿,如果大的債務融資需求都沒有了,相信長期絕對不是一個高利率模式,利率會慢慢下來,只不過這次利率下降跟過去方式不太一樣,過去是央行放水所以是短端利率先降,但是這次央行不能放水,就是短端利率降不下去,經濟的融資需求回落,可能長端利率先降,債券市場還是有希望回到慢牛狀態。

對于股市的投資邏輯也在發生變化,2015年股票大牛市是一個放水邏輯,那一年經濟不好企業沒有業績,央行放水導致市場上漲。從2016年開始股市逐漸轉向業績為王模式,基本上所有行業都是有明顯業績改善支撐,但是問題是哪些業績改善是真正可以持續的?

目前工業企業利潤增速20%,這個數據確實非常的亮眼,但是我們在想這個東西到底哪些可以持續?因為目前對于利潤增速回升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來自于供給側改革,來自于PPI的由負轉正,但是看歷史上過去十幾年,PPI變化只能解釋非常少一部分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速,這個道理比較簡單,就是當我們去供給側改革的時候,我們是把利潤從下游轉到上游,沒有提高工業企業整體的盈利。工業企業盈利整體的改善還是歸功于下游總需求。如果看過去二十年數據,只有地產投資增速可以連續二十年解釋我們的工業企業利潤變化。但如果2018年總需求往下走,我們覺得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也還是會重新再下來,工業這一塊利潤增速不太能夠持續,因為工業是中國居民過去三十年他們愿意花的錢,過去三十年大家需要更多花錢給房子和車子,但如果展望未來三十年,一定是大家愿意為服務消費花錢,愿意為創新花錢,所以轉型和創新才是長期的盈利的希望!

如果把中國過去的幾年和美國過去二十年對照一下,你會發現表現幾乎是一模一樣,而且可以幫我們映射中國未來。我們在2013年創業板大幅上漲,這對應著美國的2001年的科網股泡沫,本質上經濟發展大家發現要轉型新經濟,后來美國科網股泡沫破掉了,我們也掉下來了,破掉以后政府應對方式是一模一樣的,美聯儲放水我們也是放水,放水之后大家反應一模一樣,美國當時全民舉債,地產泡沫皆大歡喜;我們也是一樣,過去三年一線二線、三四線大家都在借錢買房,皆大歡喜,本質上反應都是一樣的。問題是這個泡沫不可持續,隨著央行貨幣緊縮這個泡沫會結束。

結束以后目前這一輪的美國經濟是靠谷歌、特斯拉這些新的經濟形成新的循環。如果把美國過去十年或者美國過去二十年整個股市進行追溯,真正在持續創新高還是科技創新類的行業,目前美國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經濟循環,美國的朋友跟我講亞馬遜,亞馬遜雖然正在消滅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但是它本身正在創造出很多新的就業,他們說在美國灣區基本上有10%的就業大學畢業生被亞馬遜包了,只要愿意工作是一個正常畢業生都可以找到工作,形成一個新的循環。

所以未來和過去是不一樣,其實本質上中國居民未來愿意為服務消費、品質消費花錢,愿意為創新花錢。比如十年之前大家用手機是諾基亞,后來蘋果手機改變了這一切,目前資本市場講的是龍頭邏輯,但是龍頭和創新是兩回事。諾基亞是龍頭但是做不了創新,被蘋果取代,同樣去年汽車行業,你發現其實表現最好的是吉利汽車,他也不是所謂龍頭他是一個創新的符號。目前的特斯拉市值已經是跟福特是一樣,但是兩個企業汽車產量級別完全不一樣,特斯拉還是一個創新的標志。

如果面向未來,我相信創新和轉型是長期的方向,所有這一切本質是要改變融資模式,其實我們看一下所有中國這些有希望的行業會發現有這個特點,其實中國這些東西已經全部都有了,只是不在A股上市,比如騰訊在香港,阿里在美國,我們發現一個又一個新的東西正在出來,因為現在很多獨角獸企業,中國和美國是二分天下,但是目前上市地點不是中國,相信大家都使用支付寶,使用的很方便,如果螞蟻金服上市是一個很好東西,但是他大概會跑到香港,小米大家也覺得很好,但是也可能跑到香港。我覺得未來港股市場是大家做股市的重要選擇,可能中國整個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體外循環的模式,通過港股和海外市場幫我們培養面向未來的企業,而且港交所他們確實很努力,他們今年在改革創業板,改革同股同權,希望以后中國創新企業可以去香港上市。

對于2018年中國有關的機會我進行簡單排序,港股應該排在首位。第二是國內債市,國債利率處于歷史高位,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第三是黃金,2018年全球經濟復蘇各種資產價格高位,避險需求會起來,但是海外債券市場沒有辦法避險,比特幣什么的已經瘋掉了,黃金是唯一一個全球避險品種。商品價格表現會分化,海外經濟復蘇應該還是會繼續,因為目前美國雖然說在加息,但是長期國債收益率上升幅度比較慢,歐洲和日本海沒有開始緊縮,目前整個全球經濟如果還是在平穩復蘇,對于這些國際定價商品應該會有支撐,對油價會有支撐,但是對于跟國內經濟相關的這些商品價格,像鋼鐵、煤炭可能會受到沖擊。對于A股市場個人認為表現取決于政策選擇。A股市場在過去一年的表現本質是來自供給側改革,問題是我們只是在減少供給,只是在改變利益分配,沒有帶來整體市場價值提高。如果我們真的希望有大機會,除非改變管制邏輯,從減少供給變成提高供給的效率,從大政府小市場轉向小政府大市場,因為這是美股創新高的關鍵,是靠市場提高效率。所以A股市場取決于政策的抉擇,目前還沒有明確信號,希望能夠轉向更加開放、更加市場化,這樣才會有長期機會,如果還是以管制為主,那可能需要把重心放在海外尤其是香港市場了。

衷心祝愿海通期貨的客戶都有所收獲,謝謝大家。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