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訊(作者楊芳)北京時間12月17日,倫敦COE.IO比特幣平臺的數據顯示,比特幣美元報價剛剛沖上兩萬美元大關,再創新高,境外多家比特幣主要交易平臺報價亦同步逼近兩萬關口。近期,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比特幣期貨上線交易,比特幣正式迎來走進華爾街的里程碑時刻。上線首周,全球首支比特幣期貨漲超20%。
在比特幣市場風生水起的同時,監管靴子在一些國家加快落地,泡沫質疑的聲音也越來越大。12月13日,韓國企劃財政部正式宣布,針對近期韓國境內流行的虛擬貨幣交易推出管制措施,可概括為“原則上禁止,實際操作上以監管為主”,近期,英國、法國等國監管層也發聲,提醒投資者警惕比特幣風險。
12月16日,中國銀行原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在首屆錢塘江論壇上接受鳳凰網財經專訪時表示,“比特幣價格泡沫已經夠大了,它根本不值現在的錢,完全是炒作起來的價格。如果規范不好的話,可能像荷蘭“郁金香狂熱”泡沫事件。它沒有一些實體項目,也沒有實際資產做支撐,憑什么那么貴呢?
而對于支撐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李禮輝認為要區別來看,“比特幣是最早應用區塊鏈技術的,但只是區塊鏈很小的一種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正在構建全新金融服務模式。未來,區塊鏈技術會往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所謂傳統的區塊鏈,即公有鏈相關技術,去中心化。在公有鏈技術結構下,區塊鏈仍然會繼續發展,比如現在的比特幣、以太幣等。另外一個方向是復雜的大規模地交易發展,比如金融領域。金融業應用區塊鏈技術場景來說,需要規模化的、速度較高、安全性較高。這也是未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方向,參與規模更大、運行速度更快。”
今年9月,中國監管層下達禁止ICO(首次代幣發行)和比特幣交易的監管通知,關閉比特幣交易平臺、叫停ICO。“金融制度的創新往往落后于技術創新。而且某些技術創新也是基于監管制度的限制,市場上有某種需求推出的。當技術創新可能帶來一些風險的時候,監管層應該采取一些手段,比如易租寶事件。市場、民眾對創新總是抱著最大的期待和包容性,但是金融監管除了要考慮民眾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以外,還要考慮如何管控金融風險,防止一些新技術被利用于非法領域,所以對創新產品一定是保持謹慎的,”李禮輝認為。
以下為專訪要點:
鳳凰網財經:目前,國內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運用如何,會面臨著哪些挑戰和風險?相比國外存在哪些滯后性?您認為未來在哪些領域可以比較快地推進區塊鏈技術?
李禮輝:中國區塊鏈的應用研發發展較快,在全球居于前列。近年,區塊鏈的應用和研發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在科技金融方面,現在運用比較成功的是多方參與的交易頻度中等的一些金融場景。
未來,區塊鏈技術會往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所謂傳統的區塊鏈,即公有鏈相關技術,去中心化。在公有鏈技術結構下,區塊鏈仍然會繼續發展,比如現在的比特幣、以太幣等。另外一個方向是復雜的大規模地交易發展,比如金融領域。金融業應用區塊鏈技術場景來說,需要規模化的、速度較高、安全性較高。這也是未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方向,參與規模更大、運行速度更快、交易更復雜的場景。
鳳凰網財經:數字貨幣核心也是運用區塊鏈技術。央行推動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測試成功。目前,數字貨幣研究進展如何?您認為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時間還有多長?數字貨幣如何改變金融業的格局?
李禮輝:這個很難預測。今年年初,央行研究數字貨幣的團隊已發布了一些初步報告,報告涉及技術基本架構、發行條件和法律要求等,還是比較全面。央行在推進數字金融產品很積極,我們期待有一些新的數字產品正式推出。
我認為數字貨幣必須是法定的數字貨幣,這才有公信力,現在也有很多代幣,比如比特幣等,大部分定義為虛擬貨幣。目前,很多國家都在研發法定數字貨幣,法定的數字貨幣要取代傳統的貨幣和現有的支付工具,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第一,效率要更高;第二,可靠性要很強;第三,要節約成本;第四,法律上要認可,要達到這些條件,所謂的法定數字貨幣才可能推廣。
鳳凰網財經:如果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會影響支付寶、微信等市場份額嗎?
李禮輝:我覺得不會。兩者定位不一樣。就支付市場來說,法定數字貨幣只能有一種,但是支付工具是多種多樣的,支付寶、微信支付也可以成為支付工具。支付寶、微信支付非常方便,已經占據了支付市場大量份額。未來,我認為法定數字貨幣在小額的日常性交易可能優勢不大,它不可能像支付寶、微信支付方便普及。中國如果推出數字貨幣,至少最初主要還是應用于金融資產的交易領域,比如高盛已經申請了一個數字貨幣的專利,這個專利瞄準的是美國證券交易的市場。美國現在的證券交易市場還是T+3的,對交易各方來說交割時間延遲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是不可預計的。但如果能夠在交易中使用數字貨幣,可能實現T+0或者T+1,風險可能會減少。
如果中國能夠推出數字票據,采用法定的數字貨幣來作為支付媒介,實現所有的交易點對點直接交易也是很方便的。
鳳凰網財經:區塊鏈技術的特征之一是去中心化,由央行主導的數字貨幣是否和區塊鏈去中心化相違背?
李禮輝:大家對去中心化的理解有偏頗的。區塊鏈在發展初期,比如比特幣、以太坊,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去中心化。但去中心化的場景只能適應交易比較簡單、規模比較小的產品,比特幣去中心化,所以,速度越來越慢,交易成本越來越高。如果要廣泛運用區塊鏈技術,必須達到規模化的要求。以太坊創始人9月在上海參加一個會議提到,未來第三階段區塊鏈發展,重大特征就是規模化。在規模化的過程中,使用哈希算法的中心數據庫也會納入整個區塊鏈技術系統,即未來規模化的發展是需要中心的,這個中心可能不是唯一的中心,也可能不是行政指定的中心,它是多中心,這么多中心之間,哪個能起起真正大中心或中心骨干的作用?取決于這個中心本身的算法、算率。
鳳凰網財經:您也提到骨干中心不一定是行政指定中心,那么,監管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李禮輝:市場、民眾對創新總是抱著最大的期待和包容性,但是金融監管除了要考慮民眾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以外,還要考慮如何管控金融風險,防止一些新技術被利用于非法領域,所以對創新產品一定是保持謹慎的,金融制度的創新往往落后于技術創新也是正常的。
從監管角度,要把可能發生的大面積風險管住,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比如前段時間對ICO采取限制的措施,這也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和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
一個方面抓技術創新,另一個方面也要抓制度創新。我覺得監管部門可能應該在兩個方面做得更好,一個方面建立與技術創新相應的制度,比如立一個監管規章,通過法律來規范數字金融健康發展;另外一方面,加快數據金融制度的建設,加快區塊鏈金融技術標準化的工作,加強國際監管的協調,特別是大國之間關于區塊鏈、虛擬金融、虛擬貨幣的監管。。
同時,國家要進一步支持、扶持和促進大型的金融機構、企業,包括國有、民營的,更多地去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比如在數字金融領域形成自己獨特的科研成果,形成知識產權。
鳳凰網財經:您怎么看現在的比特幣發展?您認為有泡沫嗎?
李禮輝:比特幣是最早應用區塊鏈技術的,但只是區塊鏈很小的一種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正在構建全新金融服務模式。
在比特幣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第一,比特幣價格越炒越高,現在已經1萬多美元了,它是沒有實體資產做支撐的,更不是法律認可的,價格漲那么高,會不會成為新的“郁金香”呢?實際上全球能夠掌握比特幣的交易、范圍是比較小的,不排除有人在炒作或者操縱市場。
第二,現在比特幣出現了分叉就是IFO,首次分叉幣發行,首次始于2017年8月1號,當時分叉的初衷是為了解決比特幣區塊擁堵問題,于是Bitcoin Cash(BCH)區塊鏈成功在區塊總量478559上與主鏈分離,擁有比特幣的人可按1:1的比例免費獲得BCH,隨后頻繁分叉誕生了BTG(比特幣黃金)、BCD(比特幣鉆石)、SBTC(超級比特幣)等。IFO是ICO的另一張外衣。
另外,本周一,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比特幣期貨上線交易,比特幣正式迎來走進華爾街的里程碑時刻。上線首周,全球首支比特幣期貨漲超20%。
總的來說,對于比特幣發展的變化趨勢要特別重視,防止有人炒作投機,把泡沫吹大。同時,要密切關注世界上各個國家關于所謂的代幣的態度。大部分國家態度比較謹慎,把它當做一種虛擬商品、虛擬資產。但也有一些國家態度比較支持,比如日本。中國9月對ICO采取措施,日本9月29日批準了11家虛擬貨幣的交易所,最近又批準了4家。
我們還是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分析各個國家制度建設過程中的特定想法和環境。畢竟中國是一個大國,要保持金融的穩定,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投資者的利益,需要高度警惕可能帶來的風險,同時也要跟進金融創新的步伐。
鳳凰網財經:也有一些觀點認為,中國監管“一刀切”了。
李禮輝:我不認為是一刀切。今年上半年,全球ICO總金額達12.66億美元,中國26億人民幣,占31.5%,中國的所有ICO都是沒有經過批準的,很多也沒有實體作為支撐,監管部門把它認定為涉嫌非法集資的金融行為是合理的。我們應該把ICO和區塊鏈分開,ICO只是利用區塊鏈的技術,披上了區塊鏈的外衣。
實際上中國對于“互聯網+”形態經濟的發展也是抱著一種寬容包容的態度,否則中國的互聯網經濟、互聯網金融不可能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