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浙江省一位曾調研過灣區經濟的有關人士說,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如果浙江的龍頭城市要參與國際競爭,搶占產業鏈的制高點,代表高端經濟形態的灣區必須提上戰略議程。
CFP 供圖
時代周報記者謝江珊發自上海
繼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之后,以長三角為核心,打造第二個灣區的設想也在慢慢浮出水面。
12月2日,在2017年上海都市區新型城鎮化研討會期間,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目前相關機構正在研究以上海都市圈為依托,打造中國第二個大灣區的規劃課題。
2016年《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以下簡稱《上海規劃2040》)明確,將充分發揮上海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中的作用,積極推動上海大都市圈的同城化發展。
如今,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之上,上海大都市圈有望進一步升級。
據鄭新立透露,相關機構正在醞釀研究上海都市圈規劃,將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形灣區:一個是長江口,一個是錢塘江口,通過滬(上海)、杭(杭州)、甬(寧波),蘇(蘇州)、錫(無錫)、常(常州)、寧(南京),這兩個方向形成兩翼,中間的龍頭是上海。
以上海為中心形成大灣區
指針撥回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3個月后,浙江省在6月召開的黨代會明確部署,今后五年要重點建設杭州灣經濟區。7月17日,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省委常委會議上再次明確表示,要謀劃實施“大灣區”建設行動綱要,大力發展灣區經濟。隨后,浙滬兩地確定“環杭州灣大灣區”概念,并開始共同謀劃推進建設。
“沒有人敢錯過灣區。”浙江省一位曾調研過灣區經濟的有關人士說,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如果浙江的龍頭城市要參與國際競爭,搶占產業鏈的制高點,代表高端經濟形態的灣區必須提上戰略議程。“錯過灣區的發展機會,機會窗口轉瞬即逝。”
環杭州灣大灣區,與以上海都市圈為基礎的大灣區概念,到底有何不同?
“是同一個灣區,即環杭州灣大灣區。”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銘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浙江省的規劃,環杭州灣大灣區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杭州、寧波、紹興、嘉興、湖州、舟山六市。據悉,浙江省發改委正在編制《浙江省“大灣區”建設行動綱要》,且已組織人員分赴相關地區開展專題調研。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書長郁鴻勝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長三角大灣區的命名還有待討論,大灣區不僅是一個有海洋、水域的物理概念,而更多的是一個打破區域行政劃分,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導的經濟區概念,具有開放與協同發展的特點。
而在鄭新立看來,上海都市圈在規劃上要體現整體競爭力的需要,一要建立環杭州灣第二大通道,從上海經過洋山、岱山、舟山到寧波,形成公鐵兩路大橋,使得鐵路直接上島;二要從舟山港口到長江中上游建立河海聯運,將上海港、寧波港、舟山港、南京港一直到武漢、重慶都連接起來。
鄭新立表示,上海都市圈的最大優勢在于經濟腹地非常廣闊,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通過上海都市圈的建設,帶動腹地經濟的發展,積極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甚至能夠以此為跳板面向環太平洋經濟圈,形成輻射全球的一個經濟增長極。
盡快建“上海都市圈”
2016年6月3日,國務院批復通過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長三角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發揮上海龍頭帶動的核心作用和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依托交通運輸網絡培育形成多級多類發展軸線,推動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的同城化發展,強化沿海發展帶、沿江發展帶、 滬寧合杭甬發展帶、滬杭金發展帶的聚合發展,構建“一核五圈四帶”的網絡化空間格局。
同年8月22日,《上海規劃2040》確立發展上海大都市圈,具體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在內的“1+6”城市群范圍,作為上海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形成90 分鐘交通出行圈。
“無論是長三角規劃還是《上海規劃2040》中提出的一些與都市圈有關的概念都不夠精確,缺乏國際可比性。”陸銘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長三角規劃》中所提到的都市圈,在2040年都可能達不到都市圈的規模,而只能達到城市群;《上海規劃2040》中的“上海大都市圈”包括浙江和江蘇的一些城市,所劃定的范圍宜采取“城市群”的概念,類似于日本的東京-大阪城市群。
根據全球都市圈發展趨勢,都市圈是指包括中心特大城市和周邊地區,在物理上基本連片的建成區,并且在基礎設施上高度連通,在經濟活動上密切往來的城市蔓延區。
“中國未來的超大、特大城市都應著眼于都市圈建設。現在關鍵問題就是,上海都市圈的概念沒有真正被提出來,國內目前嚴重混淆了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概念。”在陸銘看來,無論是提長三角一體化,還是環杭州灣大灣區,抑或是“以上海都市圈為依托,打造中國第二個大灣區”,最根本的是要盡快提出與東京都市圈相對應的“上海都市圈”概念—即以上海市為中心,半徑在50公里的都市圈規劃。“這是現在最緊迫的,也是我一直在呼吁的事。”
陸銘指出,作為長三角的核心城市,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長三角,上海未來的發展應該不限于上海行政轄區,而是跨到江蘇和浙江臨近中小城市,“未來上海軌道交通如何建設,用地如何規劃,要不要劃定城市邊界,要不要在自己城市管轄范圍內限定人口數字,這些具體的事才是緊要的問題。”
此前,郁鴻勝在上海交通大學演講時也曾提到,長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作用偏弱,城市的首位度偏低。行政區劃的分割成為合理調整城市群域各城市的規模等級的重要制約瓶頸。行政區劃導致在資源利用、生產要素配置、產業布局上,各城市容易各自為政。長三角地區城鎮分布密度高,諸多地級市和所轄市、區、縣中心城市空間毗鄰甚至重合,形成連片的城市化地區。由于行政區劃分割,相互之間在城市空間拓展、土地資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矛盾。
“目前所提的環杭州灣大灣區實際上是一個城市群概念,世界上其他的灣區,不管是已經有的紐約、東京、舊金山、倫敦,還是粵港澳,這些現在比較明確的灣區,都是以一個核心港口為中心建立起來的,但杭州灣這個地方,嚴格來說不是圍繞著海港建立起來的。”陸銘分析指出,“要提杭州灣區,必須要講清楚,這個城市群是沿軌道交通蔓延的。如果把環杭州灣大灣區概念提出來,大家就以為是沿著錢塘江的兩邊來建設的話,那就偏離了灣區本身的涵義。畢竟如果要沿著杭州灣的兩邊來建設的話,離杭州和上海都遠。”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