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近日刊發了一篇深度報道《銀行保險公司疑“勾結” 老人500萬“被保險”》,該報道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文章指出,有保險銷售人員冒充銀行職員在銀行網點駐點銷售,結果,內蒙古一老漢用來買銀行理財的500萬拆遷款,最后居然買成了保險。幾經周折,甚至以命維權后,老漢才最終拿回本金和利息。
網民認為,近年來,以“存款變保險,存單變保單”為代表的銷售誤導逐漸成為儲戶被騙的重災區,這無疑給金融消費者本人和監管部門敲響了警鐘。為避免走入消費誤區,當事人應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識和金融知識;監管部門應以制度剛性約束金融機構,出重拳整治金融亂象,從而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金融穩定。
網民“菲林”表示,目前銀保渠道的主要銷售對象是中老年人,他們對于保險產品的認知度非常低,銀保人員為了完成銷售任務,不惜進行銷售誤導,消費者不但收益受損,本金都有可能不保。騙局隱藏如此之深,簡直叫人防不勝防。
早在2014年,保監會和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銷售行為的通知》,這一銀保新規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禁止保險人員駐點銀行,延長猶豫期,強化風險提示和對弱勢人群的消費權益保護。
雖然相關部門對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進行了管控,但消費者要避免被“忽悠”,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識很重要。
另外,網民“李松林”認為,打擊銀行業亂象,最根本的是要嚴格保障客戶權益,暢通客戶投訴渠道,并加強日常監管和問責的制度力量。只要在執法巡查和舉報受理中發現一起違規案例,就要嚴肅處理,殺一儆百。以高壓態勢才能迫使銀行等金融機構自身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從內部培訓、職業管理、規范操作等環節提升服務品質。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