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小巴的朋友圈真是哀嚎一片:房租漲了,菜價漲了,我們的工資反而要跌了……
等等?工資怎么不漲還反跌呢?小巴趕緊上網一查,原來8月27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最新消息說,從2019年起,社保就統一歸稅務征收,今年12月10日前要完成社會保險費和第一批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交接工作。
也就是說,如果你們單位過去按照最低繳納社保標準給你上的社保,明年就要改為按照實際所得繳社保了。企業要多繳錢,你到手的工資自然也少了。
具體是怎么個少法,小巴找了葛玉御老師來給我們算算這筆賬:
企業少繳社保的常見方式是不以全部工資為基數,只以其中一部分工資為基數。
假設老王月薪1萬元,但單位給他繳納社保的可能只有6000元,或者直接按社保繳費下限來算,比如上海2018年的下限是4279元。還有一種更過分的情況是,單位雇了10個員工,只給老王一個人繳社保,其他人都藏著掖著。
現在社保要歸稅務局征收了,力度一下子就上去了。
之前按照4279元為基數,個人需要繳納養老8%、醫療2%和失業0.5%,合計10.5%,繳納社保就是449元;
現在以10000元為基數,繳納社保就是1050元,多繳了601元。
不過別急,稅務部門說了,雖然實際到手工資變少了,但這不是壞事,因為公司給你繳納的五險費用也提高了,最終的受益人還是我們自己。
但企業就慘了,現在已經生存艱難,這會不會成為壓倒它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規范社保繳納問題當然很好,不過政策的改變不免讓人聯想背后的原因,其中養老金是個大問題,自2012年以來,全國企業養老保險基金可支付月數在不斷減少,收入增速持續低于支出增速。
2016年中國養老金空賬達到3.6萬億元。據清華大學人口和人力資源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預計在未來的5到10年當中,缺口大約是8到10萬億。
今年6月,國務院決定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7月1日起實施。也就是說,養老金的發放之后將實行中央調劑的制度。
葛玉御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教研部碩士生導師“一帶一路”會計研究中心秘書長公眾號:滬步尚書
扣完社保后個人收入會下降
這可能成為壓倒中小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謂“新政”,并不是說社保繳費制度改了,而是負責征收社保的單位由社保部門改為稅務局了,換“娘家”了。
在理論上來說,制度沒變,就不應該有變化,但事實上,由于之前社保部門征收的力度不強,企業普遍存在少繳社保的情況,常見方式是不以全部工資為基數,只以其中一部分工資為基數。
對個人來說,如果之前單位是按照規范據實繳納的社保,那就沒有影響;但大多數單位并未規范繳納,稅務局規范征收之后,社保負擔會明顯上升,扣完社保后的收入會下降,當然這意味著繳納的個稅可能也會減少。好處也有,在理論上將來能夠領取的養老金會更多。
對企業來說,如果之前規范繳納社保,那就沒有影響。但現實是,大多數企業并未規范繳納,稅務局規范征收之后,社保負擔會顯著上升。
以月薪1萬的上海老王為例,之前按照4279元為基數,企業需要負擔的養老20%、醫療9.5%、失業0.5%、生育1%和工傷1%(工傷保險繳費比例因行業而異0.2%~1.9%),合計32%,單位繳費1369.28元;
現在以10000元為基數,單位繳費3200元,單位多繳社保1831元。也就是說,企業原來要給老王發10000月薪的話,實際成本是11369元,而現在是13200元,多出了1831元,但老王收入還下降了。
企業可能會采取靈活合同、降薪等方式來控制成本,甚至更多地應用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化的成果,用機器替代人力。
從邏輯上講,過去社保征收力度不強是有問題的,逃稅(費)總是不好的,通過劃歸稅務局征管來提高剛性的方向是對的。但現實難題在于,我國社保法定費率的水平在整個世界上都屬于非常高的,以上海為例,五險的綜合負擔42.5%,嚴格按此費率征收,在當前實體經濟本身就面臨困難的環境下,很有可能成為壓倒中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社會上對于降低社保費率有很高的期待,但現實難題的另一面是,由于歷史原因,過去很多企事業單位不繳社保,而這些人當前正在退休,在老齡化社會提前來臨的背景下,社保支出的壓力非常大,目前要大幅度降低費率很難。
這就是我國社保當下的兩難境地,一方面費率過高,另一方面錢不夠用。
個人建議稅務局要做好企業調研,認真研究在社保征收強度顯著提升的前提下,是否可以降低社保繳費率,或通過其他合理的過渡性安排逐步提高征收強度,給予中小企業緩沖的時間和生存發展的空間,要放水養魚,不能竭澤而漁。
盤和林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
稅保統一征收利大于弊
社會保障能力會不斷提升
這個新政策實施后,對個人來說總體是有積極影響的,即社會保障能力會提升。不會再出現公司給員工漏繳、少繳等情況,其中類似于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等征收。
我國很多企業是少繳的,即按照最低保障繳納,而不是按實際工資水平繳納,有一部分還是漏繳的,尤其是中小企業。
據公開的報道稱,自從2010年10月28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之后,國家一直在努力完善社保政策,在《社會保險法》《勞動合同法》的基礎上,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制度,例如《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等,在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下,小微企業繳納企業員工的社會保險費率達到了員工工資的29.8%。
在我們感嘆成果顯著的同時,也應當發現,我國小微企業參保率低,員工保障程度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養老、失業、生育等五大險種參保情況參差不齊,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70%以上,而有部分險種參保率遠低于50%。
企業自己消化,畢竟社保繳費是法定的要求,大部分還是由企業承擔;
一部分轉嫁到勞動者身上,當然不是說由勞動者直接承擔部分企業繳費,而是表現為勞動者的工資不漲或不同程度降低;
一旦超出企業負荷,一部分企業會選擇減少用工,直至退出市場。
當然這次社保改革不能說與養老金可支付月數不斷減少沒有關系,但我認為這個還不是主要原因,從規范和長遠來看,社保統一歸稅務征收是趨勢,少繳或者漏繳畢竟是不符合法律要求的,這也意味著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有效保障,現代經濟文明或者說現代社會文明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社會保障能力不斷增加。
換句話來說,我們不能總是對漏繳、少繳等不法行為熟視無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也是有違社會公平的,會出現“老實人吃虧”現象,即老實繳費的企業成本上升。因此,統一征收利大于弊。
盧樺資深財經觀察者某資產管理公司運營負責人
國稅和地稅的合并
是“機構改革優化”的舉動
這次費改稅 ,涉及的不只是征收主體變化的問題,還包括了國稅地稅的合并。
這盤棋,很大,很復雜。
歷年以來,各個省市的社保基金各自為政,互不相通。大多的社保經費是由地方社保部門管理與使用,如醫保部分需要補貼到醫院,養老部分需要支付養老費用。另外,各地繳費基數、費率標準、待遇水平一直有較大差異。各省的錢怎么支配,都是自己說了算。
由于經濟發展與人口結構不平衡,有些地區窮得發不出糧了,有些地區盈余到往后好幾年。所以,中央一直想要進行全國統籌,也就是全國社保費用由中央進行調配分配。但即使使出渾身解數,但由于地方阻力太大,各地標準不一,多年一直無法推進。
這次的推進方式,劍走偏鋒。
稅收分配是財政制度范疇,國地稅的合并,是組織構架范疇。國稅地稅機構改革方案里,確定的是將省級和省級以下的國稅地稅機構合并,具體承擔的稅收職責不變。
也就是說,從字面上定義,這是一個“機構改革優化”的舉動。
出人意料的是,該方案里還提到:“為提高社會保險資金征管效率,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合并后的稅務部門統一征收。”
機構改革自然不影響國稅與地稅兩個模塊原有業務的劃分,但是新增業務呢?國稅地稅合并以后,征繳上來的社保費是交給國庫,還是留給地方?
官方說法是,將“逐級”接收社會保險費,并往該領域縱深推進。也就是說,社保費由稅務部門征管上來,至于收歸哪個儲備庫,中央會出來一個各級分配的方案。
稅務分配的事,是國家大事,地方該執行就執行得了。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時需注明出處:全時財經 - http://www.clothingreviews.net/toutiao/20180831/438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