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歆
管中規豹,或許有些以偏概全,但是其信號意義同樣難以忽視。雖然目前上市銀行和房企的年報披露還處于“正在進行時”,但是部分指標的變化趨勢還是值得關注。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結合目前披露出來的上市銀行年報和去年中報分析,開發貸資產質量確實承壓。此外,多家銀行積極響應“租售并舉”,并與龍頭開發商展開合作,驗證開發貸“失寵”的大數據未來或許將進一步增多。
開發貸資產質量承壓
截至3月26日,26家上市銀行中,僅3家銀行披露了2017年年報,其中,2家銀行開發貸不良貸款率上升,另1家銀行雖然沒有披露相關數據,但是開發貸規模和占比“雙降”。
平安銀行(000001)2017年年報顯示,該行對公業務中房地產(000736)業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由2016年年底的0.06%直線上升71個BP,增至0.77%。雖然該項依舊好于大多數其他對公行業貸款質量,但是相關數據的上漲幅度卻顯示了該行開發貸資產質量下滑較快。
同時,招商銀行(600036)2017年年報也顯示,該行的房地產業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由2016年年底的1.01%增至1.23%,也就是說,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上升22個BP。在招商銀行各行業對公貸款中,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上升的百分點數位列第二名。
雖然目前僅2家股份制銀行披露了開發貸的資產質量,但是結合去年中報來看,上市銀行開發貸的資產質量確實有些差強人意。
截至去年中期,共有三家國有大行開發貸不良貸款率超過了1.5%,最高甚至達到了達到了1.76%。彼時,股份制銀行的數據要好很多:興業銀行(601166)該項指標僅為0.02%,光大銀行(601818)為0.04%,中信銀行(601998)為0.09%,浦發銀行(600000)為0.27%,招商銀行為0.62%(另有部分銀行未披露相關數據)。
此外,張家港2017年年報雖然沒有披露房地產業的資產質量變化,但是卻披露了規模與占比的“雙降”:規模由2016年年底的9.77億元降至去年年底的7.25億元,占比則由2.72%降至1.93%。
“雖然去年一季度末,各監管部門對于涉房貸款已經進一步收緊,但是由于監管落地需要時間,監管效果反映到數據上自然會有所滯后,因此,涉房貸款下半年的數據很可能比上半年相對嚴峻一些”,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一季度,部分銀行對于開發貸的態度不太友好也驗證了這一點”。
2月初,某股份制銀行暫停受理房地產行業新增授信業務,該銀行表示,“關于暫停受理房地產行業新增授信業務,是基于我行貸款結構調整作出的正常經營決策,屬于暫時性內部管理措施,不涉及其他。”其余銀行雖然沒有明確表示“停貸”,但是有銀行表示,“涉房授信規模和占比已經比較高,控制一下是有必要的”。
“要租房 到銀行”
除了自身資產質量下滑等原因,開發貸“失寵”的另一方面原因與住房市場格局演變有關,而格局變化的推動者正是銀行業與地產業的領軍企業。
建設銀行副行長龐秀生日前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目前,建行住房租賃平臺已累計上線房源12萬套,成功出租2.6萬套,“今年每個月可以讓1萬戶租客在建行平臺發布的房子中拎包入住”。
《證券日報》記者點擊建設銀行一則相關H5推介發現,其明確提出“要租房 到建行”,該行不僅“有房源”、“有(貸款)產品”,甚至還“有指數”——包括住房價格指數和住房租賃指數,指數成果開放共享。
積極行動的并不僅僅是建設銀行。自去年10月末以來,購房人所熟悉的地產圈、銀行圈領軍企業幾乎全部表態響應“租購并舉”,為住房租賃市場各參與主體提供全鏈條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多位銀行家表示,推動住房租賃市場繁榮與發展,是銀行業踐行十九大“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精神的重要舉措,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要求的重要抓手。而開發商也坦言,“通過銀企合作,共同推動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能夠切實支持企業加大租賃住房開發,有效實現供給端多主體供應。”
事實上,從立項到試點、從土地利用到租房供應、從制度建設到監管跟進、從租購同權到金融創新,各有關部門對于發展租賃住房市場真正是持續發力,并形成了真正的協同。此外,從信貸資金的可獲得性、價格等性價比指標來看,住房租賃貸款也秒殺傳統涉房貸款。
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面對“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明確政策和監管導向,涉房貸款的總量即便有彈性,但必然有上限。在“租售并舉”模式下,銀行對于開發貸不愿做加法、甚至于直接做減法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