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年已經接近尾聲,作為上市公司資本運作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今年A股并購重組的整體形勢基本勾勒完成,政策支持與市場遇冷成為不甚協調的主基調。機構統計數據顯示,在過會率超過九成的情況下,并購重組交易額卻大幅下滑。2012年前后并購市場井噴時期呈現出的巨大套利空間,也似乎在今年被壓縮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規范和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是證監會年中會議對并購重組的全新表態,證監會稱:“并購重組已成為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
在12月17日舉辦的并購汪年度論壇上,多位資深投行、券商、金融機構高管的觀點顯示,并購重組市場正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經歷一次回歸本源的變革,比起作為一二級市場套利工具,作為“價值管理”工具的作用更加凸顯。
破發成常態市場遇冷
12月17日,在添信資本、并購汪研究中心舉辦的2017并購汪年度榜單發布會上,包括添信資本、浦發銀行、美年健康、華泰聯合、IDG資本等在內的企業高管紛紛就2017年的資本市場并購重組情況進行了回顧。
A股上市公司頻繁地進行資產重組,歷來遵循兩條主線:企業發展和提振市值。添信資本總裁陳永認為,并購重組本質上是一種市場競爭行為——首先是滿足企業競爭、發展的需要;之后才是套利的需要。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概念”和“題材”的載體,上市公司并購作為一種套利工具也長期存在。
“在并購井噴的幾年,大家都是在賺一二級市場的利差。”從事投行并購事務十多年的華泰聯合證券總經理勞志明總結道,A股市場的并購重組經歷了蠻荒時期、啟蒙時期,在2011年、2012年迎來了井噴。在證券化的過程中,因為估值會重構,所以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交易共贏,這個交易共贏的效果比產業協同的效果更大,產業協同是“1+1>2”,而證券化所帶來的套利空間,其實是“1+1>5,甚至1+1>10”。
然而,情況似乎在逐漸發生改變,勞志明表示:“證券化獲利的空間、套利紅利的市場已經過去了。”
同樣過去的還有并購的熱度。針對今年并購市場的整體情況,并購汪聯合發起人吳旻總結為:“今年并購市場,應該說是渡過了非常寒冷的一年。”
根據并購汪研究中心的數據,A股并購市場今年的交易額較之去年下滑了接近三成,2016年和2015年整個并購重組的金額是在1.3萬億~1.5萬億元之間,然而截至12月10日左右的數據顯示該金額今年為8200億元左右。
更為“寒冷”的是,吳旻表示,“有60%的并購重組股價已經跌破發行價,就是說當IPO破發還能夠成為新聞的時候,并購重組破發基本已經是常態。”
吳旻看來,今年以來二級市場的“降溫”和“冷淡”,對整個A股市場的影響是直觀的:“A股市場的市值低于30億的公司,從年初的不到20家,到了現在的接近300家。”
從“市值管理”到“價值管理”
浦發銀行大客戶部總經理甄光明引用的數據顯示,今年截至12月17日IPO審核共444家,過會率為78.8%,而并購重組上市公司141家,過會129家,過會率超過九成。
由此看來,二級市場的“冷淡”似乎沒有進一步影響到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政策走向,以及“殼資源”在并購重組中的“金貴”地位。
令吳旻團隊感到困惑的一個事實是,在市值低于30億元的上市公司數量增長的情況下,A股殼價格應該跌下。但其內部統計的數據則顯示,今年控制權轉讓價格中位數在60億元左右,而獲得這些“殼資源”的,大多是大的產業集團。表面上看來,由于買方熱情不退,一級市場似乎在自發成為二級市場的“接盤俠”,套利的動機沒有以前強烈。
一個推測是,上市公司實際上仍然處于“信用高地”,在政策支持、吸引資金等方面仍然得天獨厚,難以替代,因此其“殼”價格并不會受到二級市場的劇烈沖擊。
利用并購重組來對上市公司進行“市值管理”的效用已經弱化,吳旻認為:“A股監管核心價值是反套利”;利用上市公司的地位,通過并購重組進行“價值管理”的意義愈發凸顯。
在控股京藍科技(000711,SZ)的楊樹資本集團董事長楊仁貴看來,并購重組本質上是控制權的讓渡,掌握控制權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投后管理。無論是同業、跨界還是產業鏈并購,買利潤、買估值之外,買“核心競爭力”將是新主題。
這似乎也表明,隨著二級市場的新變化:散戶理性、險資入市,并購重組市場也需回歸理性。甄光明展望,2018年的并購重組市場,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的產業整合將是一個重點。而這一并購實際上是政策層面對傳統行業上市公司的“價值管理”,套利顯然并非優先動機。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